让阅读伴随学生终身

2015-04-29 00:00:00张瑞红

摘 要:语文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良好的语文阅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34-02

阅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尤其重要,特别是当今信息化社会,掌握和利用信息的主渠道仍然是阅读。那么,怎样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从而打好终身阅读的基础呢?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提高,在欢喜中收获。

一、课堂教学“读”领风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堂上应该有学生的读书声,因为语文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朗读,包括:范读、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课下扩展读……让“读”独领风骚。

二、阅览室淘金找宝

学校可以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课余时间多阅读课外书籍。为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学《近体诗八首》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学生提出要求:从阅读中收集材料,针对你喜欢的一两首诗,在课堂上进行评点,每组推出三个代表,最后看哪组讲得好。课下同学们兴趣高涨,晚上在阅览室阅读课外读物,人人专注,细心查找,精心准备。上课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有理,精彩纷呈,同学们对自己的成果很有成就感。

三、激发审美情趣,感知形象美

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必须通过审美客体,创设审美情趣,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如《背兜》一文,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时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并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由此学生初步感知了一个勤劳质朴的山村孩子的形象。进而我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插图:青山绿树,流水潺潺,山风习习,小鸟啾啾,山道蜿蜒,晚霞似火的背景画;乌黑卷发,通红脸蛋,闪光眼睛,憨厚笑容,蓝裤白褂,厚底山袜,满满背兜,步伐矫健的人物。美好的环境,衬托着美好的人物,表达出美好的感情。学生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

四、拓展学生情思,创造情意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蒙蒙细雨》一文,写的是一位当老师的“妈妈”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在上班途中又折回来取准备借给学生参加表演的蓝制服一事,通过母女俩的对话,表现出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课文以雨不大,小的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作结,发人深思。在感知、体验鉴赏的基础上,我问学生,此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在充分讨论后,我要求学生以“好雨知时节”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学生饱含情感积极构思,写出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佳作,表现了美,创造了美。

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的过程,就是搜索、提炼重点的过程,也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老师要通过严格的要求,时常训练,使学生学会摘睛点句,引导学生摘录词语、佳句、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摘录有关资料,写心得体会,写读书笔记。每学期组织一两次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活动,请优胜者介绍经验。

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感多悟,多联系想象,在思考中感悟人生,写真实的体验,谈内心想法,形成“我手写我心”的文风。创办学校文学社及写作刊物,培养写作人才,鼓励投稿,争做校内外文学标兵,让学生在文字写作中体验情感情趣。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真正读进去才能引人入胜,入境融情,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在认识中升华,在感知中创新,在创作中自豪,在学习中幸福,进而形成阅读习惯,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