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2015-04-29 00:00:00孙南京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7期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充满着人生的智慧。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老子认为,了解别人说明这个人聪明、智慧,了解自己说明这个人启明、透明。一个人要了解别人往往容易做到,但了解自己就像看自己的后脑勺一样,就得想办法动脑子了。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庄王准备出兵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听说大王准备攻打越国,不知有何特别原因?”

庄王回答说:“因为现在越国的政治很腐败,兵力也很弱。”

杜子说:“一个人的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清楚的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反而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前不久被秦国和晋国打得惨败,还丧失了大片国土,这不是已经说明我们自己的兵力也不强吗?”

楚庄王经杜子这么一说,立即打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认清自己比认清别人更重要。

一个人怕就怕自己处于“混沌初开”状态。“混沌初开”是指宇宙未形成以前出现的一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强项是什么,短板是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得了什么,干不了什么,不清楚,不明白,这个人表现出来的就是模糊一团的混沌景象。这样的人由于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处的层次、所处的高度、所处的状态,经常会出现对自己的误判。

不明白“我是谁”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自己“几斤几两重”、能吃几碗干饭不清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高明就高明在能把“知人”与“自知”二者关系看透彻,认为“自知”比“知人”更重要、更难。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吃几碗干饭就会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才能上。这样的人就会注重练“内功”,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注重工作实绩。

不认识自己,肯定是不愿反省自己;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才能认识自己,把握住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的人用孔子的话说:“孺子可教也。”孔夫子还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

有这么一则《运神像的毛驴》的寓言:有个人让毛驴驮着神像进城。一路上许多人都对着神像顶礼膜拜。毛驴以为人们是在对他拜呢,便飘飘然了情不自禁的大喊大叫起来,再也不肯往前走了。

主人见状,狠狠地给了它一棍,大骂道:“喂,你这蠢驴!人们给毛驴鞠躬的时候还没到呢。”

这正如国外有句谚语说的那样:不知自己的无知,等于双倍的无知。那么,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根据老子的修养方法,要注意两条:

第一,“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心灵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人到了这个境界,心就平静了、淡定了。“笃”,就是坚定不移的守住这份平静和宁静。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其层次就非同一般了,就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一切。

一个人喝酒多了,迷迷糊糊,即便吃了好东西事后也没什么印象。一个人只有在肚子是空的时候,才能清醒地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按照国学观点,一个人想要享受生命的大自在,必须要保持身心的宁静。一个人心灵只有达到空灵的状态,才能清醒地知道保持身心宁静是多么重要。相反,一个人心存傲气、精神上静不下来的人,在认识自己时肯定会出现偏差。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著名禅师。有一天,一位名牌大学教授特意来向他“请教”禅学问题,名为请教,实为借机自吹。南隐禅师当然知道教授的来意,不过还是以茶相待。他把茶水注入这位教授的杯中,茶杯中的水很快倒满了,他却没有停止,还是继续往里倒。那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来,觉得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不要再倒了!水已经溢出来了!”南隐禅师听了,不再倒水了。他对教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第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想认识自我,应该做到“四不”:

一是不自见。老子认为,不固执己见,反能彰明。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开放的胸怀不会狭隘。耳听为虚,眼见是实。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科学家研究出了克隆人技术。有一天,这位科学家得知死神正在寻找他,便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了12个“自己”,想在死神面前以假乱真保住性命。科学家的克隆技术堪称完美,而对13个一模一样的人,死神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正的目标,只能悻悻离开。但没过多久,对人性弱点了如指掌的死神,想出了一个识别方法,死神又找到那13个一模一样的科学家,对他们说:“先生,你确实是个天才,能够克隆出如此近乎完美的复制品。但很不幸,我还是发现你的作品有一处微小的瑕疵。”话音刚落,那个真的科学家暴跳起来大声讲道:“这不可能!我的技术是完美的!哪里有瑕疵?”“就在这里!”死神一把抓住那个说话的人,把他带走了。

二是不自是。老子认为,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昭。

《尚书》里记载了大禹征伐苗民的故事:因为当时的苗民不服帝舜的教化,于是帝舜要求禹会同诸侯前去征伐。然而经过30天战争,苗民还是不服。伯益就跟禹建议:“施行德政可以感动上天,再远的人也没有不臣服的。”禹拜谢伯益,说:“你说得对呀!”于是班师回营。帝舜大施德政和文教,经过70天,苗民便自己主动来表示臣服了。

帝舜和禹虚心纳谏,不自以为是,为其带来了千古美名。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告诫人们:“在人生的航渡中,要防三大暗礁,即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我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参观,看到了1950年徐特立先生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要自以为是。”一个人如果在学校里就打牢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思想根基,走向社会后,对自己对社会都是幸事。任何一个人一贯正确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对,必然高看自己一眼,心里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人容易飘飘然。

三是不自伐。老子认为,不自我夸耀,反能得到功劳。

按老子的观点,人要自爱但不自贵。自爱有力维护自尊,自贵往往自损形象。

按孔子的观点,不要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有使人知道的性情和本领。“打铁需要自身硬。”自身硬了,用不着自我夸耀。

《史记·李将军列传赞》里引用了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树不向人打招呼,但人们因它的花果儿竞相趋往,致使树下走出一条路来。可有的人不具有这样的智慧,喜欢说自己,表现自己,干点活做点事就像喜鹊一样喳喳叫,唯恐别人不知道。就像孔雀一样,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美丽展示给别人看。现在的人普遍善于表扬与自我表扬,这也是浮躁的表现。一个人总是表白自己,心里总是装着自己的“小九九”、“小算盘”,内心被贪图虚荣填满了,也就很难认清自己了。

四是不自矜。老子认为,不自高自大,反能成众人之长。

一个人的身高是长出来的,不是自己吹牛吃出来的。

一个人的形象高大不高大,个人说了不算,关键看别人认可不认可。

一个人如果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就如一个瓶子装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后面有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了。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许多虚伪的人用粗暴演示他们的平庸,你碰撞他们一下吧,他们就像用别针刺着气球一样,瘪了。”

总之,一个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就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是符合客观事实、符合个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实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昂着头的是没有长米粒的稗子。年轻人要学会认识自己,要谦卑礼让,低头处世,不能过于自信,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说得好:“天地只有三尺,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人懂得低头是一种生存智慧。莎士比亚的告诫令人惊醒:“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自己。”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为如之何也已矣。”孔子告诉人们,一个不愿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个人如果连孔圣人都发愁,不知该怎么办时,他真的不好办了。

明代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一个人如果跟着自己的欲望走,最终肯定成为欲望的奴隶;跟着自己的情绪行,肯定会成为情绪化的人。既然心中有贼,就必须要把这个贼赶出心灵的圣殿,让自己永远做自己的主人。

有这么一个寓言:一个儿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在家摔摔打打,自己也控制不了。他爸爸把他叫到院子篱笆前说:“你脾气太大了。这样吧,从今往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个钉子。”儿子按照父亲的要求做了,结果没多少天,篱笆上钉了很多钉子。儿子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钉子也不好意思了,他开始寻找怎么才能不顶撞父母的方法。他爸爸又说:“从今往后,你如果一天不发脾气,你就从篱笆上取下一根钉子。”最后他终于把钉子取完了,高兴地叫他父亲去看,对他父亲说:”我现在不发脾气,已经成为习惯了。”

美国思想家、外交家富兰克林就是一个通过战胜自我而成为最强有力的人。用曾子的话说,他也有“吾日三省”的好习惯。当他发现自己存在“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这三个坏习惯后,为克服这些坏习惯,他一个星期选出一项与之搏斗。并把每一天的输赢记录下来。在下一个星期,他会与另一个坏习惯搏斗,与三个坏习惯的搏斗交替进行,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时间,战斗终于结束,三个坏习惯都改掉了,最后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有段时间,人们对“80后”、“90后”担心担忧较多,有的甚至说他们是“草莓一代”——外面光鲜,经不起挤,扛不住压,害怕吃苦,不愿付出。“80后”、“90后”有没有这些共性缺点?能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我、不自矜,在浮躁的年代里秉持“致虚极,守静笃”?他们正在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南京军区某部六连班长何祥美、长江大学青年学生会舍己救人英雄群体等,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完全能够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

最后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台湾第一高僧星云大师所讲的“四自”:

自学,是成功的动力;

自律,是成功的条件;

自信,是成功的方法;

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自己和战胜自己不能光停留在认识上,停留在嘴巴上,关键是要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