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事业最伤不起的是民心

2015-04-29 00:00:00
现代阅读 2015年2期

福利彩票的大奖还在传说中,累计高达1.7万亿之巨的彩票资金去向问题,被新华社和盘托到了公众视野:这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公益金,大量趴在地方政府账上“睡大觉”,还有部分被用于盖大楼、买游艇、补亏空。

想想都伤心。中国绝大多数彩民,花钱买彩票,是奔着中大奖来的。但垫底的心态是,中不了奖,也给社会福利做了贡献,给需要提供帮助的人发了一份福利。

但眼下看来,近水楼台先得福利的,未必是“老残孤困灾”,完全有可能是百姓供奉、绝无冻馁之虞的权力部门。这是直达爱心路上的一次打劫,是对民心的一场掏空。一面是大奖不知何处去,一面是高额发行费用养活着庞大的发行机构;一面是生老病死无相助,一面是一半资金“睡大觉”。这回,太多被嘲笑是低智商的彩民,真正尝到了被辱的伤心滋味。他们恐怕连聊以自慰的垫底心态都找不回来了,他们必须在这句“虚构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忽悠一堆想不劳而获的人,养活一批真正不劳而获的人”的嘲讽中,重新掂量自己的荷包。

彩票作为“社会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早就深入民心。老百姓这些年之所以在“撞大运”的道路上不折不挠,除了等着中大奖,还包括着对打了水漂的钱,在用途上的基本信任。他们朴素地以为,权力再黑,总不至于在救急扶穷的钱上太黑;人心再贪,总不敢在社会福利的钱包里贪得无厌。

但事实证明,这种朴素是一厢情愿的。用来建楼的有之、买车的有之,拿去发工资的有之、买游艇的有之……实在不敢用、不会用,让它躺在账面上,也不愿意拿出来救救那些一时因病、因祸而被现实生活的困难而潦倒的人们。

一个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工程,为什么中间有些环节堵塞了?为什么公益福利事业一旦进入权力的官办,就表现出藐视社会福利的傲慢?这些疑问,既需要从打趴的“苍蝇”、“老虎”身上去解剖,也需要从权力的设置本身上找原因。这些疑惑解开了,民众对于摇奖的公平与真实性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摘自《钱江晚报》 " 本文作者: 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