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稳定
粮价稳定是证明中国不缺粮的重要证据。农产品市场高度分散,市场化程度较高。无论哪种农产品,如果出现短缺,其价格一定上涨。如果粮食短缺,粮价也一定上涨。
由于粮食并不短缺,导致粮价偏低,农民普遍反映种粮不挣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从3年平均(2009~2011年)收益来看,玉米、稻谷、小麦3种主粮的平均收益只有223.40元/亩。受成本上涨因素的影响,3种主粮亩均种植收益在2004~2011年仅提高了0.80元,其中玉米提高了91.40元,稻谷提高了8.60元,小麦则下降了97.80元。
由于粮价偏低,在广东、福建等省甚至出现一些耕地撂荒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不缺粮。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恩格尔系数表示人们用于食品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也可以观察是否缺粮。如果一个国家缺粮,粮价必然上涨,人们用于食品的开销会相应上升,因此,恩格尔系数也会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随着经济改革的进展,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到200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2012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3%。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9%~50%为温饱,49%~40%为小康,39%~3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在1993年为50.13%,处于温饱阶段,1995年下降到50%以下,进入小康阶段。1999年下降到40%以下,踏进了富裕阶段的大门。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中国并不缺粮。
中国粮食库存充足
国家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中国粮食库存总量一直保持在2.5亿吨以上。2011年年底和2002年相比,中央储备粮增加6%。食用油的储备量增加了127%。国家地方储备粮增加94%,食用油储备量增加324%。
2013年中国粮食消费量5.9亿吨,库存谷物2.5亿吨,超过了5个月的消费量。库存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多。
判断粮食够不够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农民手里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在2011年乡村人口总数为65656万人。大约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根据2007年农村调查数据,估计农民手里还有2亿多吨存粮。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农户的储粮比例相当高,加上国家粮库的库存,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不缺粮。
生物燃料生产大国
证明中国不缺粮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在世界上燃料乙醇生产国当中,中国排名第三。
美国是世界上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在2011年美国用4700万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13900百万加仑,占世界总产量的62.4%。
巴西名列生物燃料生产国的第二位。巴西得天独厚,盛产甘蔗,主要用甘蔗渣生产生物燃料。巴西在2011年生产生物燃料乙醇5573百万加仑,占全球生物燃料总产量的25%。
中国的生物燃料产量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巴西,但是在世界上依然排名第三。近年来中国燃料乙醇的产量节节上升。从2004年的68万吨,上升为2011年的193万吨(646百万加仑),耗用的玉米从2004年的180万吨上升为2011年的510万吨。占全球燃料乙醇总产量的2.9%。按说中国人多地少,没有条件用粮食来生产生物燃料。有关部门解释说,库存1~3年的粮食属于正常口粮。库存3~5年的粮食通常被用作饲料。超过5年的存粮连做饲料的资格都没有了,只好用来生产生物燃料。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既然仓库中还有那么多5年以上的陈粮,自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粮食短缺。
由于当今国内并不缺粮,我们有把握说,只要耕地数量没有减少,过去我们能够做到自己养活自己,今后也能够独立自主地养活自己,用不着杞人忧天。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 "作者:徐滇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