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国共两党币制改革比较

2015-04-29 00:00:00魏先法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5年11期

[摘要]西柏坡时期,国民党试图通过更换大额钞票的办法遏制通货膨胀,结果导致了经济崩溃。共产党则遵循控制战略物资以发行货币的原则,辅之以货币斗争和货币统一,基本满足了生产和战争的双重需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货币基础。

[关键词]西柏坡时期;币制改革;国共两党

[中图分类号] F129.6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5)11-0020-03

解放战争不仅是一次拼军事实力的斗争,也是一次拼经济实力的斗争。面对战争对财政开支的巨大需求,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攻防阶段都相继进行了币制改革,试图通过币制改革实现发展经济和援助战争的目的。但是,国民党的币制改革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使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恶性通货膨胀案例之一;而中国共产党的币制改革却大获成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世界革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一、国共两党币制改革的基础

国民党依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以外汇为本位的法币体系,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了以商品、战略物质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法币和少量黄金为准备金的货币体系。国共两党的货币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建立的,一经产生就面临着战争对货币体系的强烈冲击,在国共进行战略决战的西柏坡时期更是如此。

(一)国共两党的币制改革都面临战争需求的困境。国共两党的货币改革是在抗日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国内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战争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和对物资供应的巨大需求,必然表现为货币供求的关系上。据统计,1946年,国民政府的支出总额为7万亿元,其中军费支出为6万亿元,而财政收入仅为2.2万亿元。1947年,国民政府的支出总额为40.91万亿元,其中军费支出为21.31万亿元,而财政收入仅为13.83万亿元。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后达到195万人,在解放战争第二年后达到280万人,这就大大增加了对财政开支的需求。

(二)国共两党的币制改革都体现了货币规律。国共两党建立的纸币体系虽略有差异,但都属于纸币体系,必须遵循货币发行规律。在社会物资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条件下,滥发纸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纸币丧失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言:“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1]稳定币制和控制物价,只有在具备一定的黄金、外汇、物资可以有效兑换的条件下才行得通。

二、国共两党币制改革的内容

在西柏坡时期,国共两党虽然都面临货币问题,但国民党拥有比共产党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全能够控制货币发行的局面。由于国民党违背货币规律,举措失当,最终导致了经济崩溃;而共产党则比较稳妥地解决了货币问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一)国民党的币制改革。治理通货膨胀,首要步骤就是稳定币值,制止货币币值的暴跌,然后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货币制度。面对抗战结束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治本之策。相反,国民政府采取的币制改革措施,仅仅是扬汤止沸,不仅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反而成为四大家族掠夺人民财富的工具。

一是发行大额货币和新货币。国民政府从1947年1月起发行大额钞票关金券,面值分别为250元和500元,折合法币5000元和1万元。1948年7月,又发行面值为1万元、2.5万元、5万元和25万元的关金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布《金圆券发行办法》,废止关金券,发行总限额为20亿金圆券的本位币。同年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出台《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发行总额不再以20亿元为限。1949年7月3日,行政院公布币制改革令,决定发行银元兑换券。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幻想把物价控制在1948年8月19日以前的水平,但这种以滥发货币为手段的币制改革,其后果必然是物价的暴涨和对民间财富的掠夺,无异于饮鸩止渴,自乱阵脚。

二是利用行政手段控制金银和外汇。1947年2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方案》,禁止黄金买卖,禁止外汇在国内市场流通。在1948年“金圆券”币制改革中,蒋介石以总统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私人不能持有黄金及外汇,限期收兑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登记人民存放于国外的外汇资产。对金银和外汇的收兑,使蒋介石迅速积累了一大批硬通货,最大限度地搜刮了蕴藏在民间的财富,为其退守台湾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1949年2月25日颁布的《财政金融改革案》,也仅是便于计算军饷的权宜之计,没有放弃对民间财富的搜刮。

(二)共产党的币制改革。中国共产党根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独立自主发行货币,致力于在货币的物资保障上下功夫,努力维护根据地货币信用。

一是根据革命斗争需要调整银行机构设置。随着解放区的合并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分别采取撤并、新建、合并等形式处置解放区的银行机构,着手进行银行合并和金融统一的工作。西北农民银行与陕甘宁边区银行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开始合署办公,在晋绥边区和陕甘宁边区,统一以西北农民银行币为本位币。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边区银行和晋冀鲁豫边区银行合署办公,边币与冀钞一律通用。之后,晋察冀边区银行又与冀南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以冀南币为华北解放区的本位币。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银行流通券。随着人民解放军接管城市,城市中的敌伪金融机构和官僚资本的银行都被没收,实现国有化。银行机构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二是进行货币斗争,扩大解放区货币市场。面对国民党利用法币对解放区进行物资掠夺和经济封锁,解放区通过阵地斗争逐步肃清法币,通过比价斗争提高了本币的购买力,实现了进出口平衡。1946年,晋冀鲁豫解放区相继发布了《晋冀鲁豫边区法币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平稳物价巩固本币的指示》,禁止法币在解放区流通和私下买卖,实行进出口结汇和供汇制度,由银行管理和经营法币及外汇。1948年8月,华北工商局、银行和贸易公司发出《关于迅速推出蒋币的决定》,以便于以无用的蒋币去换回有用的物资。此后以掌握物资和黄金为主,使解放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物资流失,有力地维护了解放区币值的稳定。

三是协调货币比值,统一解放区货币市场。1948年华北金融贸易工作会议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决定在两区连接的城市成立两区银行联合办事处,负责比价、兑换和汇兑。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规定了人民币与冀南币、北海币、西农币、晋察冀边币、华中币、中州币的固定比价,促进了各解放区货币的混合流通。货币统一为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后勤保障。

三、国共两党币制改革的绩效

在币制改革中,国民党的货币市场在丢城失地和信用降低的双重影响下而逐步缩小,最终陷入了崩溃;共产党的货币市场随着解放区的扩展和良好的信用而逐步扩大,最终确立了完整的新中国货币体系。国共双方货币市场的变化,对战争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一)国民党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1.滥发货币,应对财政赤字。截至1949年初,国民政府的纸币发行额比抗战结束时增长了近3.8亿多倍。到1949年5月,金圆券共发行679,458亿元,相当于法币2,038,374亿元。大量的货币主要以银行垫款的形式弥补财政赤字和军费开支。“这些垫款在1945年全部支出中占66.8%,在1946年占57%,在1947年占67.2%。”[2] 2.缺乏物资保障,违背货币规律。1948年的币制改革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原来设想的美国5亿元临时贷款和12亿元长期贷款都没有到位。国民政府在没有掌握足够的黄金、外汇和物资的条件下仓促进行币制改革,很快就遭到失败。尤其是在战争时期,战略物资比黄金外汇更能影响军备。随着国民党统治区域的缩小,物资来源的困乏,没有物资支撑的货币体系必然很快走向崩溃。3.掠夺民间财富,维护官僚资本利益。据中央银行统计,通过金圆券改革,全国总计收兑黄金16,737万余两,美钞4985.1万余元,港币8609.7万余元,银币2356.4万余元,白银888.1万余两。这使四大家族的财富剧增,国民政府把更多的纸币投放到社会上,加剧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滥发纸币不仅使物价反复上涨,而且使纸币本身丧失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并且导致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崩溃。

(二)共产党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1.把发展生产和动员人民力量、外线斗争和比价斗争结合起来,增强了解放区的物资基础。新老解放区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和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进行贷款,恢复工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然后再通过适当提高老解放区税收和发动人民支援战争等方法,为解放战争和解放区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与此同时,通过比价斗争避免解放区的物资大量流失,通过外线作战和战略进攻,降低战争对解放区生产的破坏程度,并扩大战利品的数量。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财政开支对金融的依赖,为维护解放区货币的币值奠定了基础。2.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积累了经验。通过货币发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货币发行数量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资基础,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必须努力维护货币的良好信誉。通过比价斗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比价斗争不是单纯地提高本币币值,而是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比价斗争还必须与扩大本币阵地、贸易斗争、税收政策结合起来。在货币管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限制金银和外汇流通的政策路径,为制定新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币制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解放区的货物流通,有力地支援了大规模的解放战争,而且使关内的华北解放区、华东解放区、西北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的货币基本实现了统一,为进一步统一东北、中南、西南的货币和新疆、内蒙等地区的货币创造了条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24-1949):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70.

责任编辑: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