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代际特征指的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代或者同代人不同年龄阶段群体表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性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了明显的代际特征,这一巨大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为顺应代际特征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标志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
[关 " 键 " "词] "大学生;代际特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0-0090-03
针对大学生这样特定的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时代的大学生代际特征也不同,代际特征的变迁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这30年作为历史的跨度,分析社会标志性的事件以及大学生受事件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大学生代际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走向。
一、大学生的代际特征
大学生的代际特征指的是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差异特征。而这些差异特征不仅来自于个体生命的发展差异,还有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受特殊社会性事件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催化剂作用导致。
(一)“60后”大学生
“6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60年至1969年的进入大学深造的中国公民。这一年代的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了社会指导价值观的忠实者。他们习惯于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分析个人的未来发展,大多属于理想主义者,热爱生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观念,是社会的主流。
(二)“70后”大学生
1970至1979年后出生的大学生进入校园,受到一场政治风波的侵袭,大学生的心态从积极乐观走向了消极冷漠。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影响下,“70后”的关注点不再只是社会集体主义,而融入了个人生活。他们谈理想、谈未来、谈社会集体,将抽象化的理论世俗具体化,在奉献后更关注回报。在评价价值上,他们往往呈现相对和多元的趋势,多种价值观念并行,个性自由发展,把自我发展、前途、命运放在首要标准,是与“60后”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三)“80后”大学生
千禧之年是社会的转折点、新起点。这时,“80
后”进入了大学校园。由于“80后”是真正意义上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一代人,所以他们备受关注,改革的风风雨雨塑造了“80后”特殊的精神特点和气质,他们的代际特征折射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但也因此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虽然这一年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是之前的任何时代都无法企及的,但是“80后”的成长过程却伴随了很多的负面评价。经调查发现,其实“80后”大学生没有“60后”大学生的理想主义,也没有“70后”大学生的世俗化,而表现出一种务实客观的生活态度,能够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更多过“60后”大学生和“70后”大学生。更大程度上讲,“80后”大学生将“60后”大学生和“7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整合融化,所以,导致了“8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矛盾冲突。
(四)“90后”大学生
1990年后出生的“90后”大学生,经历了2008年的一系列大事件,北京奥运会的开办、“5·12”大地震、中国经济总量的提升等。经过这些大事件的洗礼,“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从封闭式走向了开放,从独立走向合作等。然而经研究证实,“90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突破“80后”大学生而形成新的价值观。但是“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价值观更偏向于社会价值,趋向积极宏观并且注重精神发展。可以说“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属于一代人,他们之间只存在于细微之处的不同。
通过对四代大学生的价值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将四代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60后”大学生和“70后”大学生,即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比较积极主动,对社会价值和社会制度积极维护,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他们的不同是,“60后”大学生比较主张在实现集体主义
中实现自我价值,“70后”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自我来实现。第二类是“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他们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相对来说更加开放,物资更加充裕。在这样优越环境下长大的人,一般没有社会性压力,相对来说会首先考虑自我价值和利益。面对大学生在发展中的代际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势必会随之深入探讨研究。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要求
从对改革开放后的四代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是属于生命最精华的时期,处于生命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开发容易接受的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在各方面因素的助推下,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沿着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成长和个体发展中都体现了代际特征,受个体和社会性事件影响,每一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都有差别。而正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代际特征发展轨道,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之一,引导思想政治观念,对具体生活事件有系统合理的功能,所以,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件要有合理系统的解释,使大学生完善自我的解释系统,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这都得益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妥善处理各时代不协调
在大学校园中的每一代大学生都互相作用,甚至会以其他的大学生生活成长经历作为参照,这就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关注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情况,从不同时代的角度来考虑本时代的教育背景。每一代的成长过程,既会形成一代人的成长优势,也会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各个时代大学生代际特征的优势,还要弥补出现的不足,努力使各代大学生均衡全面成长。再来分析四代大学生,“60后”大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考虑问题整体长远,有理想目标,局限在局部细节,个人与现实考虑得不够。“70后”大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会考虑现实与个人发展,局部微观,但是往往忽略了整体、社会。“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考虑问题同时兼顾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但是在对比两者之间很难抉择,陷入矛盾当中。综上所述,表明了每一代大学生在不同时代环境中成长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发展的限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利用大学生成长背景的优势,再加以发展,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针。
(三)关注大学生的代际特征
从社会文明的发展来说,社会日益开放,流动性增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得复杂多样,复杂性和选择性增强,使得大学生的代际特征越发明显。重要标志性的社会事件形塑了不同阶段的生命个体,成为个体生命特征性的组成部分,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来培养大学生,重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虽然社会性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个人的认知来说,解释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具备对各种社会性事件合理系统的解释功能。
(四)结合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实际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同的代际特征对教育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对于“6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改革开放的理论渴求是造成他们对理论活动偏好的重要原因,养成了他们思考问题习惯用宏观整体偏理性思维的方式,所以在面对理论教育时并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正中他们下怀。而“7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他们难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些片面理解,这使得他们更习惯于关注现实个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缺乏兴趣,引起“7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的反感。“80后”大学生也对系统理论教育活动不感兴趣,不过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单向的系统理论不感兴趣,反而更喜欢双向互动的活动,这都得益于“90后”成长环境的开放与先进。所以说,针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代际特征要从客观上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说教到沟通以及心理疏导、从单向到双向、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从经验说到科学规范,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代际特征不同阶段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变迁,标志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教育形态上来看,从经验状态转向学科和科学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学科,教育部于1984年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专业,并在之后相继设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升到科学层面,作为一种由科学原理制成的专业化职业活动。
(二)从不稳定发展为制度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逐渐实现体制化和规范化,教育部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要案,制定了专门的文件规定来应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
(三)突破传统的直接显性教育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了传统的直接和显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向兼顾间接和隐性教育的方式,更是越来越重视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哲学社会科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发展。
(四)从单一的政治内容转向全面发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发展宏观整体的教育理论,太过重视政治方面的教育内容,在重点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三观的同时忽视了道德人格的培养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倾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之下,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局限,广泛采取管理措施、服务等手段,结合经济法律的干预,实现了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倾向。
(六)从通过说来沟通、疏导转向于实践并重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是经常运用的方法,现今多样的方法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立足,不仅要加强与学生的对话沟通,还要与实践并重。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对话交流,把实践经历方法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多进行心理疏导。
四、总结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是顺应了大学生代际特征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包月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吴艳.80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胡德平.“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探索:基于对“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0(7).
[4]朱敏.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杜亮.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刘瑶.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