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要] "在大力倡导现代学徒制的今天,建设类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有所作为,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分析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不足之处,科学设计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途径,逐渐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纵深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学生和学徒角色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提升建设类高职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为建设行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关 "键 "词] "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0-0086-02
现代学徒制是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能传承方式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强调工作场所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推行新的立法及实施模式等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更新,使其成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
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山东省也和全国一样正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中推行现代学徒制,然而在实践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学徒制却困难重重。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实力和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战略不足以及学徒流动频繁等各方面的因素,合作不积极,制约了学徒制的发展。
(二)政府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削弱了院校和企业的热情。
(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阻碍了学徒制的实施。
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仅仅局限于在校三年,远远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工程施工类专业,由于工程的类型、结构形式、材料、环境、建设标准等不同,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就各不相同,顶岗实习期间能掌握一种类型工程技术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根本无法满足毕业后的独立工作需求。因此,建设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和试点需要根据建设行业特点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设计
(一)基本框架设计
以已经取得的“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开展订单培养成功经验为基础,借鉴省内外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对建设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研讨,准确把握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需求,结合建设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条件要求,确定以二级建造师为职业基本目标,一级建造师为职业重点目标,将培养周期由三年拓展为八年,构建拓展型现代学徒制周期拓展模型,在校三年以学校为主导,毕业后五年以企业为主导。初步设计为“2+1+2+3”共八年的培养周期。同时,将培养目标由能顶岗拓展为一级建造师,构建拓展型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拓展模型,初步设计为“毕业顶岗→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实现入学至一流职业人的一条龙培养。根据以上拓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
(二)试点工作设计
选择建设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校企全过程融合。共同商定校企分工职责、不同阶段的参与度、成本投入、人才评价等;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共同开展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节假日安排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活动。利用学校EMS信息系统建立校企师生工作平台,开展网络交流、教学与评价。对试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和评价,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商讨调整梳理,总结出可以在同类高职中推广应用的拓展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细则。
(三)过程管理设计
实施双班主任和双导师制,全周期实施“传帮带”。在校三年,学校聘请企业导师为兼职教师,根据参与的程度给予一定的课时费,毕业后五年,企业聘请学校专职教师在企业兼实职,根据参与的程度给予一定的补助。企业由人力资源负责人兼班主任,随时将企业文化、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利用、企业的发展变化介绍给学生,同时通过全程参与,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可做到因才定岗和差异化培养。
(四)合作共赢设计
学生入学即是企业准员工,全程接受企业文化教育、享受企业技术资源和企业资助。企业专家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是企业兼职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三方结对子,实现三方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一)根据工程特点和行业职业资格考核标准要求,实施“2+1+2+3”拓展型现代学徒制培养周期。
(二)确定各阶段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明确“毕业顶岗→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人才培养各阶段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三)建立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包括校企合作分工、不同阶段的参与度、成本投入、人才评价)。即,两年校内专业知识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毕业后两年考二级建造师+毕业后五年考一级建造师。全周期实施双班主任、双导师制,在校三年实施时同步培养,毕业后五年结合工程特点实施差异化培养。
四、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通过拓展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在双导师的直接指导下,短时间内提升不同工程类型“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使学生(学徒)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规范地获得更多的“工作过程知识”。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实施双班主任和双导师、在校三年实时同步培养、毕业后五年实施差异化培养,能够促进校企高度融合,推动校企双师互培互兼、成果共有、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能够破解职业院校专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难题。
(三)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赋予学生“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教之有用;通过拓展型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学生(学徒)能够获取具备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能力。
五、实施建设类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实施“现代学徒制”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了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质量;能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现有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又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校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共享;通过校企双师、学生结对子,解决了校内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问题、企业专家教学能力的提升问题,为学生入职后能够更加规范快速地掌握职业技能提供了有效保障;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实际工程需要脱节的问题;为校企共同开发和研究新技术和新材料搭建了可靠的平台;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试点实例研究,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改变校企合作中校方的被动地位,全面提升建设类高职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2]石品德,杨早娥.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3).
[3]李冬梅.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
[4]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
[5]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