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念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5-04-29 00:00:00王海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4期

[摘 " " " " " 要] "新时期,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文化生态内涵的分析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理念的分析,提出要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的良好建立,以培育文化生态理论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 " "键 " 词] "文化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0-0040-02

价值观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文化生态,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文化生态的内涵

文化生态理论产生已有很多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生态理论得到不断地发展,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步地扩大。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以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内容,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文化加以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文化生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过程,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人们诉求的反应,对人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文化生态中提出,将文化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它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定功能。文化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文化层次构成的,而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是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生态各部分的功能是为促进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如果各部分文化脱离了整体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要从整体上看待文化生态。

(二)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

从数量上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各种数不胜数的文化构成,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不同的文化构成而丰富多彩。从差异上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生态形式,每个生态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理

念功能

(一)文化生态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了人的主体性

高校教育强调以人文本,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文化生态中一直强调要尊重人的主体需求律,通过主体需求律的满足,以提高主体满意度。在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关注大学生内心的价值诉求,强调大学生的核心地位。通过文化生态理念的研究,也使高校能够始终坚定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始终抓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区分教育的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分类指导,找到与学生密切关心的交汇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

(二)文化生态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

文化生态理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较高觉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当前,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重视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高校即使开展了相关的教育也缺乏系统性,教育效果不佳。新时期,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化生态强调大学生应该德才兼备,将文化生态理念引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文化生态的主体学生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文化生态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目标具有持续性,“任何一种细微的文化生态关系或是一个强大的生命因子都无法脱离系统的整体而存在,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系统的文化因子,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以课堂教育环境或他人的牺牲为代价。”因此,文化生态理念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重视文化生态个体在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延伸,注重课堂教育环境,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生态理念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的培育路径

(一)积极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控制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间经常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导致师生间经常出现误会,老师难当,学生难做。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生态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民主、平等和生态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从培育情感上下工夫,以心育心,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和心灵上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这种关系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实现情感的升华,使他们能够由被动的到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率,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大学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二)积极建立榜样型的同学关系

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由于高校独生之女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以自我中心,在学生群体中经常会出现矛盾。这需要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同学关系,通过活动的开展教给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一般来说,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阻碍作用。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通过朋辈教育的示范引导来感染身边的人,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多时候他们还比较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对他们的教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而父母对子女缺少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会因为缺少沟通而出现矛盾。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成为教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鼓励大学生要经常与父母沟通,将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告知父母,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起到沟通疏导的作用,发挥父母对子女价值观的培养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思想文化活动出现了独立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现象,高校必须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注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探索文化生态理念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于浩.文化生态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态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樊浩.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1(1):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