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四化两型”建设与发展有效推动了高职教育快速崛起。其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前提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与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就业指导协同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协同改革基本要素,阐述以专业设置市场化、课程设置岗位化、课程教学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化、素质教育企业化、实训教学、就业指导前沿化等改革内容。
[关 " "键 " 词] "四化两型;人才培养;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7-0034-02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不但涉及湖南的各项事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还涉及湖南生态环境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关键还是靠教育、靠人才、靠创新。由此,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改革及跟踪研究等关键环节,扮演好时代赋予的新角色,调整和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四化两型”建设和劳动市场的需求,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四化两型”建设,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四化两型”建设发展过程中“两型”建设是目标,“四化”建设是途径。强调人和自然融为一体,促进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和谐共处,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合理配置。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
纵观没有行业背景作依托的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往往呈现一种普适性而缺乏针对性,导致办学缺乏特色,服务社会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对接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区域,以及培育和重点打造产业集群新的发展动向。并结合多年的办学积淀,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同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设备及相关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符合“四化两型”建设需求的相关专业,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提升改造,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撤销或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立足“四化两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坚持质量为本,就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产业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仿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简单地理解为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起到评价激励的作用。通过科学地设计过程以及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的多形式考试方式,可以很好地达到通过考试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立足“四化两型”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质上是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定向定岗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投送到相应的企业、对应的岗位。“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可以为企业节省招聘、培训等人力资源,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物质、智力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促进学校的教和学,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忠诚于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定制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院校专业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包括联合研究、开发新产品(商品),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实习。从学生主体来说,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意识,学生作为企业的顶岗实习员工开始工作和锻炼,履行员工的工作职责,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习活动中得到训练,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得到养成。
四、立足“四化两型”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
队伍
由于湖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产业、高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呈多样性发展态势,从而影响着湖南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的区域特点,建立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主要实施者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除了学校组织教师业务培训、开展教研活动、安排教师假期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以外,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1)学校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由企业进行资格审核,组建教学团队。(2)企业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由企业组织专项培训,经企业考评合格者,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和企业技术等级认证。(3)组织新技术业务培训。(4)企业对教师业务能力进行考核。
五、立足“四化两型”建设,强化学生就业指导
教育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教育。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动,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就业价值目标期望过高,趋向于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工作区域好的工作,舍弃了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的理想价值,从而使择业呈现个人眼前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针对大学生择业决策中出现的盲目追风行为,迫切需要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从个人理想、价值观、专业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认真审视自我,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与发展潜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个人特点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理性结合实际定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只有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位,才能克服盲目追风行为,从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职业选择意愿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六、立足“四化两型”建设,增强职业素养培养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素养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须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诚然,不少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多数都是理论性强,缺乏社会调查,特别是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培育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和习惯,内容包括职业认识、安全生产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合作能力、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同时,适时将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环境友好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专业讲座、活动开展等环节。从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满足“四化两型”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多数都是理论性强,缺乏社会调查,特别是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因而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人文等问题。以湖南铁道职业学院为例,《职业素质》引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有56个课时,(1)设计多项训练模块内容,“团队合作”“有效沟通”“时间管理、“服务意识”“企业文化”“形象与礼仪”等十二
个模块。穿插拓展实践、案例分析、情境引入。(2)多种训练方法并存、活动体验、头脑风暴、协作学习、主体讨论、实践展示。(3)多角度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操行评定、实训拓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刘明星.高职院校服务“四化两型”建设路径探讨: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