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 要] "以杭州市高职教育为例,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 " "键 " 词]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0-0020-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一直以来,杭州市高职教育不断增强与区域经济的联系,高职教育在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探讨了杭州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认可度。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的产业升级具有驱动作用
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是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高职教育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当前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各行各业专业化水平日趋提高,社会对人才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日趋上涨。高职教育可以根据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灵活设置课程,针对社会需要培养适用人才,及时解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技能供求不匹配的矛盾,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度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依据,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获得社会、行业企业更多的支持,校内外共同发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走出自身的特色,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职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高
杭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是契合度方面还不够高。专业设置的覆盖面比较广,但尚不能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许多人一毕业就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这些因素致使他们在企业新产品研发、企业的技术攻关过程中难以参与其中,贡献度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够多。虽然各个学校对教师下企业也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教师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其培养的学生很难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学生一出校门才发现,自己的所学与社会的产业前沿有很大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不够高
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高职院校缺乏能够真正在企业技术攻坚、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量级作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要有精湛的一线技术水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厚的收益。二是相关的支持不足。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真正能够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的装备等不足,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服务等也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企业与高校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许多时候停留在表面上,实质性开展合作的深度不够。
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专业,培育专业特色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发展的定位。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进行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审核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等。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学人员深入到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对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变化,以使高职教育能够与企业的发展零距离对接,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以符合区域中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根据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培育专业特色。专业有特色,人才培养就有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才能有胜势。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不能够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一要加强内部培养。要采用多种途径、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要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师下企业的相关制度,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过程中充分肯定教师在下企业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做出的贡献。高职院校要在教师和企业之间做好“红娘”,在为企业技术进行技术研发等过程中,整合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组成教师团队等形式,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底气更足,业绩更大。二要加强外部引进。根据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这些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身处研发、生产的一线,他们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动态带给学生,把最精湛的一线技术教给学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要健全相关制度,要在行业指导制度、企业参与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二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型,在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关键方面进行探索。三要完善治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吸收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四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建设好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探索、完善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王晓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透视:以在杭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