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文以设置课前问题、设置探究问题、设置拓展问题为切入口,探讨了实现中学语文课堂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设置问题 " 中学 " 语文课堂 " 互动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课堂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片面强调课程改革的效果,只是表面上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放任不管,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堂课后,学生一无所获。为课改而课改,导致许多课堂看似热闹,却毫无实质性内容和知识。那么,如何做到既把课堂还给学生,又明确教学内容,定时完成课堂目标呢?笔者认为,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问题的设置,来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良好的课堂提问,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又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与教材文本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就得思考,在课堂刚开始时如何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是至关重要的,几千年前,教育圣人孔子所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说明了学习的乐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呢?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课文的不同内容来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有话可说,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
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事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效果,所以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语文教材之前,学生要预习并熟悉课文,但是这种预习不是简单地回忆课文内容,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小学生思维的课前问题。如在预习《庄周买水》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只是给我们讲叙庄周买水的故事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想表达、体现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你们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来思考这个例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学生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反思自身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文章,更在于思考人生、回味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交流和互动活动。
二、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要选准“切入点”
在研讨课文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点拨,且教师点拨的切入点、突破口一定要准,否则学生的探讨只会看似热闹,甚至给人激烈的感觉,但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实现教学目标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时,如果教师一开始就问:“动物真的会做游戏吗?”学生会给出多种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动物会做游戏,但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假设,由此引发激烈的课堂争论。但是,这样的争论对探究课堂文本毫无用处,因为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动物游戏是客观存在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动物为什么做游戏这个问题”;又如在分析《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时,如果教师直接问:“祥林嫂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一定会回答:“封建礼教与封建统治者。”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样的提问是机械的,根本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达不到解读文本的目的。由此可见,如果教师没有选准提问的切入点、突破口,使学生无法进入文本的中心,自然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探究《动物游戏之谜》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动物嬉戏的情景吗?结合你所见之景,对比文本,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你认为它们嬉戏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大多数学生会围绕文本争论动物嬉戏的原因,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达到了科普的目的。
三、课堂拓展问题的设置,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所谓拓展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得出独特答案的提问,它通常安排在课文研讨的后一阶段。如在教学完《热爱生命》时,笔者问:“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表现为害怕死亡呢?”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列宁也曾经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就不可能发现微积分。”看来,想象能给思维插上翅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设置拓展问题,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拓展不一定只运用于课文研讨的后一阶段,在课文研讨的各个阶段,教师适当的提问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问:“请你们想象一下,天上究竟有什么魅力?李白连做梦都想着,他为什么这样?”这个提问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讲’,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语文课堂互动,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的引导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体验,真正带学生遨游于课堂,遨游于教材文本,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戴永寿.中学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
[2]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著,利兰译.教学过程最优化问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