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生态课堂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
一、源于生活,体现生活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有一次,笔者把课堂搬到茶农家。摇青是制作铁观音的一项重要工序,以前都是用手工摇青,每次要摇三百多圈,现在用机械摇青,很难控制摇青的次数。笔者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帮助茶农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思索,有位学生告诉茶农:“按照速度关系,我们可以先测算出每分钟摇青的次数,然后把以前手工摇青的总次数除以次数,就是每次摇青的时间。”
又如在学习数的排序时,笔者拿出一盒豆种,有黑豆、绿豆、黄豆等,提议学生种豆子,笔者问:“这豆子有黄、有绿、有黑,我们应该怎么种?如果三种豆子一起种,可以怎么种?”“可以一颗黑豆、一颗黄豆一起种。”“可以两颗绿豆、三颗黑豆一起种。”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下种,忙得热火朝天。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类,探索出多种排序法。这种体验课深受学生的喜欢,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农民劳动的艰辛,而且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合作探究,生机勃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首先,笔者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要给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需要多大的包装纸?”问题提出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动手剪开曲面,由学生展示作品并交流。
接着,笔者组织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拿着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未剪的圆柱体,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与未剪开的图形,然后出示问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体的什么?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学习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的结论,从而导入教学主题。
最后,笔者组织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笔者让小组围绕“怎样求圆柱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请某一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创新、交流,变“吸收——储存——再现”为“探究——鼓励——创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魅力语言,春风化雨
相比于旧式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说教式语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语言更加富有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更能把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
如在教学一年级“拼一拼”时,笔者提出问题:“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或图案?”有的学生说:“能拼成一艘船。”有的学生说:“能拼成一座宝塔。”有的学生说:“能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笔者及时给予肯定:“你们的回答太好了!”另一个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笔者给予提示:“你还记得吗?前几天的口算,你回答得很好。在拼图方面,我也希望你能给老师一个惊喜!”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这位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终回答出了问题。
对于不动脑筋、粗心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幽默、形象的批评语言。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名学生列出两步计算应用题综合算式,可是忘记写小括号。笔者说:“瞧你,怎么能把最重要的小耳朵忘了?这可要闯大祸的!”这位学生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富有人文性和感情色彩的语言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创设了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当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十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