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竞争的环境下开展互助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境界,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时,却发现很多隐藏在“美丽”背后的问题。笔者分析了中学历史课堂上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有许多优点。但是,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笔者发现其存在着摆空架子、缺乏实效性等现象,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而不“合”,大多数学生“各自为阵”,甚至有的学生搞“一言堂”,滔滔不绝地讲,其他学生反倒成了陪衬。可以说,目前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效状态,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二、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为了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因素,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种分组方式能够通过竞争机制,调动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组内学习的合力。
2.精心编制导学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恰当的认知坡度与梯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导学案,然后组织学生高效地进行合作学习,避免学生认知过程中无从下手和进行无效讨论的困境,使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讨论探索的“探路石”。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导学案,指出课本中最基本的问题;然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深入思考文中的问题,直至独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身份,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达成共识的环节,它有助于逐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学阶段获得、巩固正确的认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让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交锋、碰撞,共同探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有所收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精讲点拨
精讲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有助于教师通过精讲点拨,讲透彻教学内容。
6.巩固拓展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阶段,教师应在导学案“总结与归纳——课堂检测——学习感悟”中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与动脑思考的练习题,通过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已成为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教师能够合理分组,精心编制导学案并巧妙开展合作学习,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