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是一种有效的理科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它主要包括引入环节、探究环节、解释环节、加工环节和评价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程度。
一、在引入环节的运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教学活动中来。在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析化学内容,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介绍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原理。如在讲授金属钠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播放珠江水雷现象,在珠江石溪附近漂浮着几个金属桶,桶内冒起白烟,且带有亮黄色的火苗,之后发生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接着金属桶内连续不断地又发生了几次爆炸,并伴有白色烟雾腾起。其中有许多没有燃尽的白烟漂浮在各处,一遇到水就会不停地冒泡,甚至会突然起火。通过播放这段视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原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试验,在一只装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用小刀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将表面煤油吸干之后放入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金属钠与水之间发生的反应。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金属钠为什么会在水面游动?”“酚酞为什么会变红?”“为什么会有响声,水面上为什么会有火?”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二、在探究环节的运用
探究环节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解答,或者通过亲自实践操作,探究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来完成教学内容。如针对上述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四组进行试验。通过实验操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实验现象与教师演示的一致,表明这类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学生通过讨论与研究,亲自动手操作解释实验现象;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实验现象与教师演示的现象不符。学生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包括: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金属钠周围出现白雾;金属钠与水反应时,出现大量黑烟;金属钠并没有四处游动,而是紧贴烧杯内壁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触碰烧杯壁,感觉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释放热力,周围白雾是水蒸气。同时,让学生回忆把金属钠放入水中之前忘了什么,是否擦干净了金属钠表面的煤油。
三、在解释环节的运用
在解释环节中,学生需要总结上述实验现象,相互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针对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教师需要针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概括讲解,确保得出的结论更加完善、准确。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总结反应现象,如表1所示。
表1 "钠与水反应现象与原因分析
实验现象 现象发生原因
可以用小刀切取金属钠 钠质较软
使用煤油保存金属钠 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
钠漂浮在水面 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钠在水面四处游动 反应生成气体
钠熔成光亮的小球 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发出响声 反应放热,产生气泡破裂的声音
酚酞变红 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四、在加工环节的运用
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技能。如可以针对金属钠着火应采用哪种方式灭火;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延伸知识,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在评价环节的运用
在学习环教学模式中,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积极反思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加以改善。如通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对象,积极反思自己实验流程与思路是否正确。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