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2015-04-29 00:00:00陆建霞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5期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全面迎合创新课堂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整改要求,开放师生情感交流的通道,并创设各类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乐此不疲,学到知识。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 研究性学习 " 实践

小学生对于新生事物都有好奇心,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善加利用,如阅读相关材料、分享生活经验等,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现如今,数学学习的有效活动不仅全面摒弃了传统的模仿或依赖行为,而且主动开拓了自主研究体系,确保个体在精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深入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研究

(一)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内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经常会衍生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必须依照教材的规范要求,架构相关的问题情境,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在学生眼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使他们能灵活运用知识。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

研究是在未知领域中不断探索的行为模式。解析日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必须全面鼓舞学生参与讨论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由于在研究环节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教师必须予以适当的包容,竭尽全力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自由放松的心理环境之中,再穿插趣味性的研究氛围,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身行为和思想得到了尊重。对于错误的分析结果,教师不可过度呵斥或者嘲笑学生,而应适当地保留学生进入课程的自信心。

(三)掌握和应用研究方式

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最有效的分析经验,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与现实生活问题相联系,进行合理的演练,并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实践单元中,逐渐形成较高的研究能力。

1.操作引探

操作引探是指创设各类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不同情境和空间进行联想。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自行动手、动脑演练,发现其中的规律,启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细节,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

猜想验证是指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大胆猜想数学答案,并进行论证,其一般程序包括问题提出、答案合理猜想、论证信息整理、结论评估和交流。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注意细节

在进行课堂内容深度交流时,教师会经常询问学生对于个体研究成果的评价意见,在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在批判、认同其他成员观点的同时,加强自我反思。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先出示一道题目:“一箱饮料有24瓶,14箱这样的饮料,有多少瓶?”学生理解题意后,需要计算“24×14=?”笔者问学生:“你们能计算出来吗?”学生通过尝试,想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24+24+24+……+24=336(14个24相加)

14+14+14+……+14=336(24个14相加)

24×10+24×4=336

14×20+14×4=336

24×10+24×2×2=336

24×2×7=336

24×14竖式计算(已预习过的学生)

具体来讲,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经历的各个步骤的印象,形成了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实践单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参与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学生自我高度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赵有娟.初中数学小班化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蒋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