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式”境外消费现象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式”消费心理角度入手,分析了境外消费的驱动因素、主要特点及影响,探究了平衡境内外消费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式 " 境外消费 " 现状 " 主要影响
“中国式”并非独有名词,世界上还有“美国式”“英国式”等。只因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人多和社会生产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故被西方视为特殊国家,“中国式”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贬义。目前,“中国式”境外消费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文化、习俗和环境差别是中国人消费行为异于他国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式”境外消费的发展现状
在今年“两会”上,商务部公布2014年全球货物贸易,中国稳居第一,出境人数超过1亿,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这种规模令各国兴叹。但是国内主流媒体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非理性消费,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驱动因素
1.人均收入快速增多
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GDP为636463亿元,人均约7485美元。全国有七个省市进入了人均GDP“1万美元俱乐部”。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超过四千或一万美元时,就会促发洲内或洲际旅游动机。另外,据媒体报道,中国已有一百万“千万富豪”,私人财富规模已居全球第二。“有钱就任性”的心理驱动了日益增多的富翁选择境外消费。
2.对国内商品不信任
中国商品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各级质监部门执法不力,违法成本太低,导致各种劣质商品涌入市场。“有钱就买好的,没钱就买差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假货、次货充斥市场。另外,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无底线,虚假广告盛行,层出不穷的“毒奶粉”和“假黄金”等事件,让追求高品质的中产阶层产生了“国内买不到真货”的心理,促使其选择境外消费。
3.品牌商品价格虚高
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营销理念落后,很难形成高档品牌。有些商品形成品牌价值,甚至会受到同类产品的恶性竞争。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品牌维护,商品质量好,但因国内销售垄断,其税率、流通成本和对华定价“三高”等因素影响,价格偏高,而优质“中国制造”的国外售价偏低,故驱动中国人在境外消费。
4.以消费进口货为荣
中国人认为,价格越贵的商品越好,即“钱不会走错路”。虽然发达国家的商品价格贵,但技术好、品质好,故人们更愿意消费“进口货”,并以此为荣。另外,“面子”心理也会驱动消费者选择境外代购或者直接境外消费。
5.境外消费更具价值
中国人“求稳保本”的投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投资消费方式较少且风险大,而国外产品相对更具有投资价值。如国外买房,既便宜,又可有备于移民、留学。另外,韩国整容、美国留学与就医、西欧购奢侈品、地中海办婚礼和马尔代夫度假等都被国人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因而被中产阶层视为境外消费的首选。
(二)构成体系
目前,我国的境外消费主要由旅游、投资、留学、康复治疗等几个部分构成。旅游消费指居民到国外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包括旅行食宿和购物等;投资消费指居民在国外购买资产,包括房屋、黄金、证券等;留学消费指居民为留学或移民而产生的各类消费;康疗消费指居民在国外就医康复而产生的各类消费。
(三)主要特点
1.消费心理不成熟
从现有案例来看,中国人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攀比和跟风从众心理盛行。以旅游消费为例,大多数人出国旅游都没有做足功课,没有消费计划,当看到同伴购买商品后,自己心里也会想“难得出国一回,不买就吃亏了”,于是就出现中国大妈抢购马桶盖等现象。
2.节假日消费是主流
目前,中国还未普及带薪休假制,现行的公休假日有7个,包括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经调休形成的“黄金周”假期,是人们境外消费的好时节。同时,各国市场也会举行促销活动来吸引中国顾客。节假日境外消费呈现出时间短、人流多和消费量大等特点。
3.以发达国家为目标
以留学消费为例,中国人留学首选发达地区,如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地。2014年底,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出国留学人数约41万。其中,90%在英、美、澳、韩、日、法、加等7国。其他境外消费,如旅游购物、投资和康复治疗等,也以发达国家为主。
4.消费形式呈多元化
境外消费以旅游、购物为主,但是传统的消费心理促使人们从纯粹消费变为投资消费。如个人在海外投资消费发展势头较猛,以房产投资以主,人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国际金融市场。
二、“中国式”境外消费的主要影响
(一)对外交流更加开放
境外消费不断增长的事实,说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自由与开放。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中国元素融入世界主流,有利于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使得国内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中国式”境外消费给外国经济注入了新鲜力量,也把国外优质商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营销理念引入国内。
(二)刺激企业调整战略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何国人却舍近求远,去国外购买生活用品?这将刺激国内企业调整营销战略,保住中国消费市场份额。如日企对外销售策略是把最好的产品销往欧美,中等产品留在国内,最差产品卖给亚非拉国家。中企可以借鉴日企的做法,做优做强,将物美价廉的商品留给国内的广大消费者。
(三)影响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在埃及神庙、美国华尔街、泰国白庙等知名景区,中国人把国内陋习悉数展示于世人。如随处刻画和拍照、不讲秩序随意加塞、公共场合喧哗、卫生习惯差等。各国市场都在笑迎中国客,但他们觉得中国人“钱多、人傻、素质低”。所以,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摒弃陋习,不能用手里的人民币损毁国家形象。
三、“中国式”境外消费的应对策略
中国顾客抢购日本电饭煲等案例反映出“中国式”境外消费的现状,警示了中国企业应该走新技术、高品质和高价值的品牌之路,国家也应该积极应对“中国式”境内外消费,重塑市场诚信体制,恢复国民对自主产品的信心。
(一)创造国际高端品牌
“中国制造”曾经是世界的主流,数百种产品的出口销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大多数企业走的是低端路线,在创新技术、管控质量、营销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国外有了“价廉物不美”的“中国式”商品形象。中国现有联想、海尔、华为等全球知名企业,他们正致力于创造国际中高端品牌。其他企业应该以此为榜样,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生产出智能优质的高端产品。企业只有真正在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才能取信于民。
(二)降低商品关税增值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主要依靠品质和品牌取胜,而不是依靠出口退税后的价格取胜。同时,政府还应适度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健全境外商品对华定价法案,灵活抑制优质产品在中国境内外的差价,最终使境内消费更具价格优势。
(三)严厉惩罚虚假营销
中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不断完善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相关的各项法律。但是,相关部门长期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导致了各类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政府只有加强“多方”监管,斩断假货、次货生产流通渠道;增加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提高虚假营销的违法成本,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那么,市场就能得到净化。2015年3月,佳洁士品牌牙膏因虚假广告被处罚事件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四)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随着境外消费发展的多元化,国民会逐渐趋于理性消费。我国应该制定严格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抵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品质的产品。同时,我们应该向韩国人学习,不抵制外货,但却更爱国货。此外,国家也应该加大宣传“购买国货就是最大的爱国”,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参考文献:
[1]王萍.境外消费超万亿主因是价差[N].北京晨报,2015-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Z]. 2014-11-26.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