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载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包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与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微阅读时代,国学经典阅读受到强烈的冲击。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热衷于方便快捷、易于分享交流的海量信息资源,通过短消息、网文和微信,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的微阅读。引导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不仅契合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这四大功能,而且能够借此达到树立大学生高尚人格,涵养其人文精神的效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任务。
关键词:微阅读时代 " 大学生 " 国学经典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倡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并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地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段话深刻地透析了包涵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志。
而今记载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却受到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在移动设备上随意式、消遣式地阅读网文、微博、微信的浅性化微阅读的强烈冲击。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促使“拇指文化”催生出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在电子设备超文本中浏览、涉猎各种信息,这成为微阅读时代的显著特征。
微阅读时代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热衷于方便快捷、易于交流分享且拥有海量信息资源优势的短消息、网文和微信。虽然微阅读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换取足够用来“参与”和“炫耀”的谈资,但是微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而且还加速了微时代随处可见的浮躁心态和相伴相生的浅浮心理,大量信息背后的文化交锋容易造成心性仍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盲目与迷失。越来越少的大学生能静下心、沉住气地坐在书桌前,仔细思考和品读国学经典,品味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不知孔孟之道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大学生歪曲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老套的“之乎者也”,不了解也根本不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力群体。在微阅读时代,人们对不同民族、地域、社会阶层,甚至不同年龄、性别、宗教和群体之间的不同文化认同的自由程度和宽容程度越来越高。文化成为一个舞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不断涌入,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契合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而且能够达到树立高尚人格、塑造优雅气质、涵养人文精神的效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任务。
高校的基本构成形式是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引导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应在班级文化中营造阅读经典文化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行不言之教。
班会主题的设计是辅导员从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可以通过系列线性主题班会引导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如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开展“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活动,激发大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又如在班级中学生阅读国学蔚然成风的时候,班主任适时召开“在国学经典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主题班会,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喜爱的国学经典书目,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如班主任通过召开“静闻书香,我说国学经典”的主题班会,以读书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品读见解,体会国学经典的厚重,促使大学生对阅读国学经典产生积极的情感,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最终使全班学生养成精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班级活动是形成班级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委、团支部在班级中开展“诵读论语”活动、“诗意生活”诗歌朗诵会和经典著作讲课比赛等活动,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国学经典阅读的感知和认同,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阅读国学经典著作,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大学生自主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能力。
年代久远的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思想、艺术等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理解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创办班级经典阅读的读书沙龙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清静场所,定期召开关于某一国学经典先素读后自由讨论的沙龙活动。素读的定义源自日本学者,他们把中国两千多年里私塾采用的教学方法定义为“素读”,指的是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其目的是使人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积淀大量的经典文字。在素读经典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并邀请一些教授参与沙龙活动,交流、点拨、开导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从而促使大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他们自觉地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气质,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这样一来,国学经典就能逐渐形成引力优势,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真心爱上国学经典阅读。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微阅读时代,现代化手段的便利快捷和易于分享是这一新兴事物的优势,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平台,在群里分享经典著作的经典章节、名家对相关经典解读的讲座视频,发起国学经典阅读的群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解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人无筋骨则不立,民族如果没有主导文化的筋骨,则必将走向解体。国学经典作品是经过了时代洗涤,沉淀下来的文学艺术精华,是我国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确认民族文明感知的“诺亚方舟”。引导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更是大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塑造心灵思政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人民网,2014-09-25.
[2]陈琴,柳恩铭,孔永志.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者视角与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4-10-17.
[3]王平.现阶段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现状调查[J].中国统计,2012,(3).
[4]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5]李广松.阅读国学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J].改革与开放,2010,(6).
[6]黄宇鸿,欧丽明.国家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钦州学院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