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5-04-29 00:00:00孙钦林罗秀娜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6期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一个常考不衰的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重要句子。一般来说,“文中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的语句。从地位上说,指点明主旨的语句,或显示脉络的关键性语句;从作用上看,是指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从内容上说,指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说,指含蓄深刻或者结构复杂的句子。

在论述类文本中,理解重要句子的题型有两种,一是单向选择题,二是问答形式的主观题。

二、答题方法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论述类文本中的选择题答题方法。

一审,审标题和题干。如果文章有标题,先审读标题,明白文章的主题;再审读题干,明白问题要问什么,然后带着目的读文本。如果不看问题,直接读文本,没有目的性,做题时回头再读,浪费时间。

二读,读文本。首先,逐句快读,尽快弄清文章的主旨。其次,圈点关键字词。关键词包括表示时间的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范围限定词(凡是、所有、几乎、全、少数等)、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最、十分、非常等)、逻辑关系词(因为、但是、反而、实际上、而是)、出现频率高的词等。

三找,找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或文字。

四对,把题目与原文的句子进行对比。首先,对比句子内的语意,抓住细微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第二,对比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注意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前后文逻辑是否一致。对比句子时,经常会在原文里遇到和题目一样的句子,忽视了上下文“反而、但是”之类的陷阱,导致错误。所以,一定要注意对比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张绪山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抱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做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选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有删改)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使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通过读书来跻身于官员队伍。

B.“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才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C.“学而优则仕”使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改变“治于人”的命运。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凭着学习优秀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2.“‘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寒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贵族行列,获得平等的地位。

B.“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治国要诀使“士”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C.“学而优则仕”传统为知识分子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D.读书人坚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这对国家治理有好处。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非常受尊重。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宥,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子是“无冕之王”,对世道民心有重要影响。

C.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不敢表达自己合理的观点。

D.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