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之真

2015-04-29 00:00:00印筱萌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6期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 述怀》

秋夜无眠,望窗外月华倾泻满地,顿觉寂寥,便信手翻开床头那册薄薄的《东坡词选》——映入眼帘的即是这首《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却也应景。

细细读来,我不禁怅然:宦海浮沉数十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击石迸火、黄粱一梦罢了,又何须深究?世间一切终将化作尘土,不如整日清闲,抚琴纵酒,笑看那云卷云舒,岂不快哉!

我一直觉得,中国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中,能在诗词气象上与太白比肩的,唯有苏子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豪壮,何逊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笔力得于才华和阅历,词风却更多是天性使然。像柳永之温软柔婉,便只得“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了”,而如苏轼,襟怀开阔,旷达豪迈,便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

东坡与柳七均是真性情的男儿,豪放与婉约也各成一派,无法相较,然而东坡之真,的确是牵系他一生的线。是他的“真”,使他为小人所忌,卷入乌台诗案,一生曲折坎坷;同样是他的“真”,让他不失本心,看破俗世名利,成就他在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读苏轼的诗词文赋,处处能体会到他性情中的真诚率性。“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这是他眼观百姓久旱逢甘霖后的喜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他面对江上清风霁月,心胸一片开阔明朗的畅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不能与弟弟团聚,他依然能为天下人祈愿,这是何等的乐观豁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便自己已不再年轻,但少年时保家卫国的壮志从未被抛往脑后,这又是何等的英姿勃发!

然而,最使我动容的,是东坡温情宽厚的一面,是他对感情的坚贞。最出名的莫过于他为亡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 记梦》。我至今记得初读这首词的午后,心情激动不已,站在窗前来来回回地诵读,直到潸然泪下的情景。十年,王弗在小轩窗下梳妆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不思量,自难忘”。那座荒凉孤冢不在别处,就在苏轼的心上。每每念及,男儿不轻弹的泪水,流下千行,掩藏不了对挚爱的思念!他在爱妻埋骨的山头手植三万株松柏苗,这是何等情深意重!

斯人已逝,唯有吟诵他的诗词文赋,才能遥寄那缕缕情思……

【作者系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扬帆文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