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

2015-04-29 00:00:00王逸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6期

【主题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家庭建设的重视和对家庭幸福的期许,是中国人重要的价值取向,这既契合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要求。

【素材展示】

北京金九皋家庭

金九皋家庭,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西里301楼11—201,家庭成员2人。

金九皋致力于节水公益事业10年,他把“全民节水、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做。从2005年初他发明一根塑料绳,使大功率马桶一年节水72吨,到享有国家知识产权的“久节”马桶节水器的发明,他带领20余人的党员节水志愿者队伍,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一惠及百姓、利国利民的小发明。

“金九皋节水工作室”以送意识、送技术、送服务、送和谐,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非议、不取报酬的“四送四不”为服务宗旨。这种公益精神,受到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为了金九皋的节水事业,他的家人一直用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他,让金九皋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节水的试验与研究中。金九皋上门为居民安装节水器具时,身上的衣服常常被弄湿弄脏,他的爱人金细珍没有半点埋怨,一次次将脏衣服清洗干净;金九皋接受媒体采访时,金细珍摆放好节水器具以备展示用。金九皋的孙子金梦阳品学兼优,在爷爷的影响下,也积极参加节水志愿行动,他的“净水机废水再利用研究”获朝阳区小金鹏科技论坛二等奖。

金九皋和家人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动了更多的人爱水、惜水、节水。

山西刘聪玲家庭

刘聪玲家庭,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家庭成员5人。

刘聪玲的丈夫杜德建自1981年起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来,他挣着民办教师的低微工资,干着超负荷的繁重工作。他当校长,家活、地活从来顾不上操持,老人、孩子很少有时间照顾。他管理学校、代课、办报、培训、回信,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有时连和老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家庭图书馆”,自费订阅书报,免费服务群众。

刘聪玲的儿子杜晓波,现在运城财经学院任教。他曾留学乌克兰,回国后许多广告公司高薪聘请他,都被他拒绝了。他受父亲的熏陶,羡慕父亲当教师的荣光,毅然选择了教学的行当,在大学里承担行政工作的同时,主动要求兼课。

刘聪玲的儿媳王军萍,在永济市韩阳中心校任教。韩阳距家百里之远,可她从未因此迟到过一次。2012年她生了孩子,将孩子留在家里,自己专心教学。

家庭主妇刘聪玲,为了家中3位教师的事业,默默地付出,坚强地支撑。她既干地里活,又做家务,还照护“家庭图书馆”,为群众服务。她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没买过像样的家具,更没有住过像样的房子。虽然积劳成疾患上了关节炎病,然而她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的信念未变,用体弱多病的身体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刘聪玲的一家人,从事着教育文化事业,坚守着清贫的家园。虽然外表贫穷,但精神富有;虽然生活艰苦,但心中甘甜。

黑龙江陈淑梅家庭

陈淑梅家庭,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大八浪乡西太平村,家庭成员4人。

陈淑梅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为了一份女儿临终时的嘱托,为了一份心灵的责任,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的女婿,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

2002年,陈淑梅的女儿刘云兰突然被诊断患上白血病。尽管经过治疗,两年后还是离开了人世。最后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刘云兰拉着母亲的手哽咽着说:“请替我照顾好春利。”

吴春利是刘云兰的丈夫,几年前的车祸导致他高位截瘫。陈淑梅没有忘记女儿临终前的嘱托,和丈夫从邻村搬到吴春利家,像照顾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照顾着女婿和刚上小学的外孙女。生活的艰辛让陈淑梅的头发一天一天地变白,外孙女上学,吴春利吃药治病,再加上年事已高的老父亲,这些花销都靠她开的一个不过7平方米的小卖店来维持。

看到岳母腰弯得越来越厉害、白头发变得越来越多,一大把年纪还要照顾他,好几次吴春利都想自杀。但一想起妻子生前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岳父、岳母风里雨里背着他去医院看病的情景,看着已经考上重点高中的女儿,吴春利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战胜命运,用头脑实现自身价值,回报对我不离不弃的岳父、岳母。”

湖北黄冈徐普查家庭

徐普查家庭,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公园路3号武警黄冈支队老机关,家庭成员2人。

徐普查19岁入伍,当兵20年,参加过追捕杀人犯、抗洪抢险、扑火救灾等战斗18次,9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拥军爱民模范,8次荣立三等功,16次受嘉奖,2005年主动选择自主择业。

徐普查家族3代13人当过兵,人人入了党,个个立了功,一家有3人是全国拥军模范。妻子龚俊萍2008年身患绝症,省市医院专家诊断其生命只有3个月,劝他放弃对妻子做开颅手术,早点准备后事。徐普查听后没有放弃努力。就这样,他不仅为妻子支撑起爱的天空,还延续了她6年的生命。6年的不离不弃,6年的生死相依,他没叫过一声苦。

妻子于2013年5月癌症再次复发,他和妻子仍动员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徐世超参军卫国,并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关于当兵的“生死协议”。儿子当兵后,妻子病情越来越严重,下身瘫痪在家中爬行了二十多天,十分思念儿子,在网上与当兵的儿子视频相见了最后一面。2014年1月6日妻子病故时,仍嘱咐亲人不要告诉当兵的儿子……徐普查年过九旬的母亲看到儿媳病故,伤心过度也病故了。9天时间两位亲人相继离世,徐普查似万箭穿心,但他强忍着悲,痛独自撑起风雨飘摇的家,打工还清了妻子生前治病欠下的债。

陕西曹建成家庭

曹建成家庭,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马家河乡下佛崾村,家庭成员39人。

曹建成和妻子呼玉梅结婚时,家贫如洗,但是,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放弃教育子女,供孩子上学。孩子们是在母亲的纺车边、油灯下,听着优美的民歌、“道情”“毛野人”和“七姐”这些故事入睡的。曹建成是秧歌把式,每次闹秧歌总要领孩子们去看,教孩子们唱秧歌、扭秧歌、打鼓。他弹一斤棉花才赚一两毛钱,但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好,竟舍得花14元钱为孩子买了一面战鼓。因此,孩子们小时候就会打击乐器。正是由于有这样良好的艺术熏陶,现连同媳妇及孙子辈,全家有14人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文化艺术工作。

曹建成自1955年成立互助组起直到1984年落实责任制前,一直担任村干部,先后任村长、社主任、村支书等职。老两口热心集体事业,为集体利益能吃亏受罪,把自己的窑洞、新铺盖腾出来为下乡、驻队干部用,宁可让自己的子女吃粗粮,也要把细粮留给干部吃,且不收分文。他们不光对干部好,连串乡做生意的货郎也管饭。

他们的言传身教也使子女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家里的30多口人和睦相处,事业有成,成了一个和谐、欢乐的艺术之家。

【运用示例】

最美家庭,美在幸福。一个家庭的幸福,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力量。无论是金九皋的执着追求,刘聪玲的默默无闻,还是陈淑梅的任劳任怨,徐普查的真情实意,抑或是曹建成的言传身教,都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份幸福不是金钱与安逸能衡量的,它是对基本道德的坚守、对向上向善的追求和对亲人他人的关爱,它们一起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价值观的精彩要义。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家庭涌现,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创造出家庭和谐美满、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