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基础等级之感情真挚

2015-04-29 00:00:00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5年27期

【写作指导】

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自发、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情感的流露要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要以我手写我心,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想,写我感;要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用自己的心去触动别人的心。文章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无病呻吟。真挚的情感不是游离于文章内容的黏合剂,而是在素材选择和情感表达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下面,从素材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具体谈谈如何使文章情感真挚。

一、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事,还包括作者虚构的事情。我们强调事件的“真实”绝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是现实中“可以”发生、“可能”发生的事,具有合理性。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也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

二、情要真

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如果不是真正有感而发,或有过相近的情感体验,一般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特别在考场作文中,如果写作时“为文造情”,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唤起一种真切的感受,将“我”真正融入文章中去。当然,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重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积累,注意观察生活,因为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知、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三、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人的个性和心境的差异,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让读者产生良性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要符合社会价值观、伦理观、是非观、美丑观,杜绝消极、低沉、偏执、极端的情绪。

四、情要浓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选那些自己被深深打动了的材料。自己先被打动了,才能打动别人。情浓,方可意切;意切,方可动人。

在作文中要做到上述四点,具体方法如下:

一、体察真情

学生要善于体验自身所享受的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感受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发现和领悟人间的真善美。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丰厚的情感袒露在读者的面前,才可能与读者产生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这就要学生平时善于感受、挖掘、积累生活中的真情。这些人间真情的获得,还可以借助于阅读这一渠道。阅读那些感情真挚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会深化我们的情感认知,使我们获得触类旁通的感悟。

二、巧妙传情

文章要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不光要注意选材的精当,还要注意表达技巧。表达得好,可以使动人的题材倍增其情。反之,本来有浓烈感情的材料也会变得寡淡。为此,构思文章时,既要选题材(便于承载情感),又要选体裁(便于传达情感);既要谋划全篇,又要注重细节。叙述,要简明扼要;描写,要浓墨重彩。文章如果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既没有线索可寻,又没有章法可依;平铺直叙,详略不分……那么读者必然难以卒读。为此,在记叙、描写中还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要运用好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三、文采彰情

“感情真挚”和“富有文采”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千万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没有感情的文采,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没有文采的感情,往往也很难具有穿透力和征服力。因此,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训练,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从而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色彩,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隽永,更加酣畅淋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用词要生动形象,尽量选用含义具体,富有张力的词语。二是善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三是注意句式变化,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摇曳生姿,产生出特殊的美感。四是展示文化底蕴,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运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脑海中恣意流淌,让真情在笔下纵情倾泻;才能让文章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例文展示】

目 送

□仇 越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龙应台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见父亲的哭是在奶奶去世的那个午后。

奶奶的六个儿女围在病床边,密密地遮挡住了午后那耀眼的阳光——当年考上大学却因贫困而辍学的父亲也在其中。我想父亲一直以来的遗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奶奶最后将手指向了父亲,父亲轻轻地握住了她颤抖的手,将耳朵贴在了她的唇边。说完了最后的遗言,奶奶带着一丝微笑离世,留下了噙着泪花目送着她离开的父亲。父亲说奶奶的遗言是——“该上学了”。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儿时总是由奶奶提醒他上学。也许,在回光返照中奶奶又回到了当年;也许,让父亲辍学是她一生的遗憾、歉疚和解不开的结。最终,任凭父亲感伤与哭泣,奶奶还是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世界。

父亲将我送到了模拟考试的考场外,在我即将进入考场时却叫住了我。他只说了“东西”两个字,瞧我不耐烦地蹙眉便戛然而止。在父亲的欲言又止中,我明白他在担心着我却又害怕影响我的心情,所以将自己的情绪一直压抑着。最终,父亲平时严肃的面庞上露出一丝笑容,故作轻松地说:“考完试又能放几天假了。”可他指间快要燃到指缝的香烟,香烟上长长的灰烬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我也向他报以微笑,而后转身离开。

我知道我的背后是父亲担忧而又期许的目光,它会尾随着我直至我的背影消逝。但我只能离去。

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想象过父亲送我上大学的场景。父亲一定也会等待女儿给予他深情的一眼,可我总是不回头,一次也不。就像不会告诉他我模考获得了高分一样,我害怕他期望过高。这不是目送我去旅游,等待我回来高兴地向他描述沿途的风景。这是一次一个人的探险,父亲目送我奔赴的是一个陌生的未知的世界。在那里,我会渐渐成长。因此我不会回头,不会让父亲看到我眼中对未来的迷惘和凄惶,我只会留下一个笔直的故作坚强的背影,离开他的视线,告诉他:我会过得很好,不必追。

龙应台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身后一个个消逝的身影捂在心口,终生不忘。

“目送”是一个富有特殊意味的动作。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很多时候你也只能选择“目送”他们远行。本文正是选择了“目送”这样一组独特的人生场景,写出了“父亲”作为一位儿子和一位父亲的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自己对此的解读。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无论是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都饱蘸深情,令人动容。文章首尾处引用的龙应台的话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亦传神地表达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