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材料作文,审题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考生必须仔细审题,辨明文体,认真分析,领会题旨。一般来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要仔细阅读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全面、深刻、多角度地进行剖析,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内涵和外延;不能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一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然,挖掘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要的,但必须把它放在整体语境下进行分析,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曲解题意。如:
一位伟大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刻出如此完美的作品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审读这则材料,如果只抓住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立意为“勤奋努力塑造自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选择好朋友塑造自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塑造自我”等,都不是最佳立意,因为这样的立意只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语,没有准确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有失偏颇。如果我们全面审视,把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而“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点进行立意才是切合题意的。
二、多角度原则
在分析材料时,要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站在不同的视角,提炼、罗列出材料隐含的众多观点,然后选择一个便于自己驾驭的角度构思行文。如: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多角度地拓展思维:(1)从鲁国夫妻二人的角度分析:他们不顾越国的国情,盲目到越国去卖鞋和帽子,由此得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事业有成”等结论;如果反向立意,夫妻二人正因为知道越国人赤脚、披发才毅然前行,他们相信这正是一种机遇,鞋帽一定会大有市场,自己未必会穷,由此可立意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是一种大智慧”“凡事要有长远的眼光”“敢于走自己的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2)从“劝说者”的角度分析:他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据此可立意为“思想守旧将一事无成”“开动脑筋,也会柳暗花明”“过分相信自己,畏首畏尾只能错失良机”等。
三、限制性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通常有对象限制、主次限制、事件限制、数量限制等,解题时必须弄清相关的限制因素,做到精确入题,否则就有偏题之嫌。如: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粗读材料,可能有很多考生会立意为“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毫无疑问,这些立意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则材料的主旨是“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中的“珍惜”暗含了一个重要的限制对象,那就是“自己”,忽略了这个限制对象,审题立意就会步入误区。
四、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只是客观地叙述一件事,不带命题者的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而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语透露出的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命题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明显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则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凡事应顺其自然。”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就属于偏离题意。
在写作文中,因种种原因,有的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常常步入以下几种误区:
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有的考生不以材料为依据进行联想,置材料于不顾,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掌握的素材,任意构思,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对材料不作深入解读,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理解题意模棱两可,只停留在表面,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文章立意不能切中要害,缺乏深度。
3.抓一鳞而弃全鱼。审题时不能整体把握,全面解读,只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抓住一鳞半爪大做文章,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4.抓现象而弃本质。材料展示的大多是一种直观的表象,不少考生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审题立意时就事论事,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触及骨髓,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深度,很难跻身于高分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