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误会
出口企业不值得为短期汇率的波动而调整定价和经营策略,反过来,汇率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
唐纳文(Paul Donovan) /文
美元指数时隔十二年再次触碰100关口了!随着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升温,美元正显示出进一步走强的迹象。这撩拨了评论家们关于“汇率战”的言论,人们纷纷分析强势美元将给美国和其他经济体带来什么。然而,数据所显示的一些事实却证明了评论家们并不靠谱,可是这些事实被忽略了。
在传统的理论中,出口商将会把汇率升值的成本通过提高售价转嫁给海外客户。价格上涨后,产品的竞争力下降,销量也将下降。相反,汇率贬值的时候,出口商的竞争优势将得到提高。人们常用日本作为后一种情况的例子,并对日本企业因日元贬值而获得的“比较优势”充满了敌意。如果顺次推演下去,汇率变动将会影响一国的经济产出和就业。
可是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个理论根本就不成立。我们不妨用数据来说话。在过去的四年中,日元兑美元大约贬值了60%。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剧烈。如果沿着“汇率决定出口竞争力”的逻辑来看,此刻美国应该已经被日本进口产品淹没了。可是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企业却失去了市场份额。美国消费者丝毫没有放弃在购物中心消费的习惯,在他们花钱更多的同时,花在产自日本的商品上的比例却在下降。支持汇率决定出口理论专家们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在这个理论的另一个角度,也就是美国出口商方面,相反的情况正在发生。面对升值的美元,美国出口企业似乎应该气得咬牙切齿,因为美元正在吞噬他们的国际竞争优势。可实际上,在我们有限的观察范围内,美国企业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在过去四年内是持续上升的。
欧洲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在美元兑欧元接连上涨的情况下,美国出口商也在增加他们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欧洲出口商在美国的市场却没有扩大。虽然欧洲企业不像日本企业那么不幸,但在传统的“汇率决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中,维持市场份额不变还是有些奇怪的。因为在最近几年当中,跨境贸易占全球经济产出的比重是在上升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市场份额没有上升,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在本币汇率贬值的时候,该国出口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上升,那么很显然是关于浮动汇率影响竞争力的理论错了。
现实的情况是,出口企业不会对任何汇率变动都做出调整价格的反应。出口企业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拓展他们的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建立起一个品牌的忠诚度所花费的时间会长达15年甚至更久。但是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跨境贸易已经占到世界经济产出的四分之一,海外市场对于它们的意义已经和四十年前浮动汇率制刚刚出现时不可同日而语了。与打造品牌所花费的时间相比,汇率的波动周期就显得很短了。我们很难看出汇率沿着一个明确的趋势变动超过五年时间。
既然如此,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又何必为了追逐难以捉摸的汇率去频繁地调整价格,而让十五年建立起的品牌形象面临威胁呢?因此,企业往往选择接受汇率的波动并且自行消化,这也证明“汇率决定出口竞争力”的观念是错误的。企业管理的问题并不像经济学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并不一定是长期的最优决策。
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上,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大幅升值的美元对美国经济增长并不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尽管利润率会受到一些影响,出口企业不会单纯因为美元升值而改变它们的生产和雇佣活动。此外,美元升值对抑制美国通胀的作用也仅限于大宗商品进口环节。另一方面,欧元区和日本的企业也没有从本币贬值当中获取竞争优势,贬值的主要好处是企业因此提高了利润率。同样的道理,除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欧洲和日本货币的贬值也并不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原因。
作者为瑞银高级全球
经济学家,魏枫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