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无疑是如今资本市场上最火热的概念,在这一变革的窗口,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这一领域,希望在互联网的蛋糕中分一杯羹,一纸定增公告使得三峡新材(600293.SH)成为其中的一员。
虽然停牌前的市值不过24亿元,但三峡新材抛出了逾30亿元的融资方案,其中21.7亿元用于收购手机经销商深圳市恒波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波股份”)。三峡新材称,在以大用户群、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中,其端口价值越来越高。
恒波股份从事的就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产品销售及服务行业,但是这家几个月前估值不过13亿元的公司数月之后估值几乎翻番。奇怪的是,在毛利率几无变化、手机单价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恒波股份反而实现了盈利的大逆转,而对于连锁企业最核心的店铺数量问题,恒波股份居然给出了3个版本。
大手笔搭风“互联网+”
5月15日,停牌近4个月的三峡新材发布定增公告称,公司拟以5.96元/股向许锡忠、深圳市前海佳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9名特定投资者定增不超过5.1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0.4亿元,其中21.7亿元用于收购恒波股份100%股权,4.8亿元用于补充恒波股份流动资金,剩余3.9亿元用于补充公司现有业务的流动资金。
三峡新材表示,定增和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在平板玻璃生产及深加工业务外,新增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销售、增值服务及衍生业务,实现双主业发展模式。
的确,对于收入一直靠平板玻璃的三峡新材来说,最近几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为了实现账面盈利,公司甚至不惜财务造假。
根据三峡新材1月5日发布的处罚公告,公司2011-2012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湖北证监局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峡新材2011年少结转成本、虚增利润7542.58万元,公司实际亏损6989.59万元,而公司年报披露当年盈利552.99万元;2012年少结转成本、虚增利润1565.74万元,公司实际亏损1903.52万元,而公司年报披露当年亏损337.78万元。
正是通过虚增利润,三峡新材才避免了被ST的命运。虽然此后公司收入不断攀升,但盈利能力却不见提高。2014年,净利润再度下跌六成以上;进入2015年,公司很快便停牌宣布定增。
这也是三峡新材上市15年来的首次再融资。停牌前,三峡新材的总股本不过3.45亿股,市值仅24亿元;此次公司定增5.1亿股,融资额为30.4亿元,可以说,此次定增再造了一个三峡新材。
但在几个月之前,恒波股份的估值才只有目前的一半。
根据定增预案,1月29日,也就是三峡新材停牌仅两天之后,深圳前海仁创财务顾问有限公司(下称“前海仁创”)以5000万元出资额获得恒波股份3.69%的股份,以此计算,恒波股份此时的估值为13.55亿元。
而2014年12月30日,前海仁创同样以5000万元获得恒波股份4%的股份,此时恒波股份的估值是12.5亿元。由此可见,前海仁创两次入股恒波股份时,后者的估值变化并不是太明显。
实际上,前海仁创入股之前,恒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刘德逊曾经在2014年10月份以3元/股向包括刘懿、唐志斌等在内的数名自然人转让股份。当时,恒波股份的估值只有3.33亿元。虽然并未披露转让对象的身份,但如果是恒波股份的管理层,低价转让也属正常。
三峡新材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短短数月之后,公司只能以21.7亿元的高价买下恒波股份的所有权,比几个月前几乎高了一倍。资料显示,前海仁创成立于2014年12月17日,由邵树伟、方超等4人出资设立,公司设立一个月之后就火速入股恒波股份,不足4个月之后,轻松斩获近一倍的回报。
在定增预案中,三峡新材表示,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公司将进入行业壁垒较高、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及服务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和改善公司现有的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那么,恒波股份是否真的利润丰厚呢?
神奇盈利之谜
从三峡新材给出的信息来看,恒波股份算不上盈利丰厚,但在被收购前利润突然暴涨数倍,而三峡新材对此并没有给出解释。
定增报告显示,恒波股份2013-2014年未经审计的收入为22.64亿元、31.6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26.89万元和6395.4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在收入增幅不足四成的情况下,净利润涨幅超过了900%。
此外,原股东承诺恒波股份2015-2018年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4亿元、2.43亿元、2.97亿元和3.3亿元,不足部分将由原股东进行现金补偿。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恒波股份的净利润就出现暴涨,是公司销售的手机终端突然高档化了,还是运营效率大幅改善而提高了毛利率呢?
恒波股份的手机销售收入主要来自自营店和分销业务以及运营商佣金,而运营商佣金包括从运营商收取的佣金、资费分成和服务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1.33亿元和1.8亿元,并没有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自营店收入是公司毛利的主要来源。2013年、2014年,公司自营店的手机销量分别为85.47万台、74.72万台,销售金额分别为10.81亿元、7.9亿元,销量和销售金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每台手机的销售均价则从1265元下降到1057元,由于均价的下降,能维持住20%左右的毛利率已经实属不易。
代理分销贡献了恒波股份六成以上的收入,但分销业务毛利率极低,即使2014年有所提高,也仅仅4%,与自营店无法相比。2013年、2014年,恒波股份分销的手机销量分别为65.69万台、248.42万台,销售金额分别为10.46亿元、20.4亿元,每台手机的销售均价从1592元下降到820元。
不难发现,无论是自营还是分销业务,恒波股份的毛利率并没有大幅增长,手机价格都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手机分销的均价降幅接近50%,降幅非常明显,在自营店收入下降之时,正是靠着低价手机的大量分销,恒波股份才实现了收入的增长,但对于营业利润的激增,公司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事实上,已上市的天音控股(000829.SZ)、爱施德(002416.SZ)、恒信移动(300081.SZ)与恒波股份一样,主要收入都来自手机销售,但三家公司都处于盈亏的边缘。
为了摆脱目前主业的低迷,恒信移动已经通过收购进军互联网电视运营服务,公司开始向移动信息服务商转型,爱施德目前也已经停牌谋划重大事项,而行业龙头天音控股早已几度谋求新业务。
在手机销售连锁渠道竞争呈现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恒波股份仍然做出了业绩翻番的承诺;然而,公司或许应该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并不是镜花水月。
连锁店数量乱象
如果说恒波股份利润的逆袭还能勉强解释,那么公司赖以生存的店铺数量则容不得马虎,但就是这个事关公司基本经营状况的问题,恒波股份呈现至少有三个版本,不免让投资者感到困惑。
“2012年,恒波集团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公司直营店800多家,加盟店1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50多个,运营商虚拟运营网点200多个,其他类型专营网点一百多家,整体经营网点已超1000家。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终端综合服务连锁企业之一。”恒波股份在官网中是这样描述的。
但到了三峡新材的定增预案中,恒波股份的店铺数量大幅缩水。定增预案显示,截至2015年4月底,恒波股份的门店数量总计为388家,包括234家自有门店、57家运营商合作厅店和97家加盟店,与公司官网宣传的千余家经营网点相去甚远。
如果说官网2012年的数据有时间上的停滞情有可原,但两年时间从千余家缩水至不足400家,恒波股份又该做何解释呢?要知道,对于通过专业渠道来销售手机终端的恒波股份来说,拥有的店铺数量越多,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入。
但这还没有结束,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广东连锁五十强企业榜”显示,恒波股份以近23亿元的收入跻身榜单第23位,当年门店总数为629家。根据2011年和2012年公布的信息,恒波股份门店总数分别为395家和436家,这些数据来源以企业自愿参与、主动报送为主。
如果评选数据来自恒波股份的主动申报,三峡新材披露的不足400家又该做何解释呢?是恒波股份当初夸大了公司规模还是如今又隐藏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