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玮
摘 要:欧洲一体化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典范,常常被人们所称道,但是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加深,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开始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将走向何方,学界有颇多争论,美国圣母大学的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罗萨托从新现实主义的视角审视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并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他的论断对于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罗萨托;新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一体化为成员国带来了合作与发展的机遇,提升了该地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一体化进程的欧洲模式备受推崇,被看作是国家间合作与沟通的典范。在经济方面,欧盟已作为世界市场中的一个整体被世界所认识,在政治、军事领域,欧盟的合作也不断的加深。但是,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仿佛是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欧洲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一体化鲜有进展,难以同经济一体化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在一致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经济领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盟在应对这一危机过程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随着欧洲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似乎欧盟的成员国又重归国家利益至上的老路,一直没能找到内部互救的解决之道,甚至有些国家威胁推出欧元区,开始在一体化进程中开倒车。
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欧洲一体化到底能走多远”成为专家与学者热议的课题。美国圣母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罗萨托在《欧洲的麻烦》一文中利用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对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所有阶段都是对战后权力分配状况的反映。
一、罗萨托眼中的欧洲一体化
罗萨托对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的理论体系是基于权力均势理论建立的。权力均势理论认为,在有外部威胁的背景下,主权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担忧,有意愿进行联合和合作,以对抗权力更为强大的对手。在这种意愿的基础上,国家间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对手力量的强弱:多个权力较强的国家对抗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只需通过简单的合作就能实现;而多个权力较弱的国家对抗强国,合作并不完全能够抗衡,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安全不得不丧失部分主权、融入一体化进程,以达到保证自身安全的目的。
罗萨托认为,机构的运转与否能够阐释权力分配,机构的运转是多个主权国家与对抗国家力量对比的体现。当权力分配状况维持不变,机构运转也将保持不变;当权力分配状况产生变化时,机构的运转也随之变化。在他看来,二战后欧洲权力的分配与对比状况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权力分配的变化是一体化目前遇到问题的根源,权力分配变化的趋势也是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向标。
罗萨托按照时间线索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了每一阶段发展背后的原因。
(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
“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力量的介入及苏联的现实威胁为欧洲提供了建立联盟的动力、途径和机会。”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牵制或打败苏联”。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欧洲国家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害怕苏联会采取军事行动一夜之间占领欧洲,基于此种安全考虑,欧洲国家产生了联合抗苏的动力,它们相信,“只有一体化才能有效地抗衡苏联”。以战后的法国为例,为了确保自身安全,法国改变了二战后初期对德国实施肢解和削弱的政策,逐渐转为同德国握手言和,将其纳入到欧洲社会事务协调中,希望通过更多欧洲国家的联合来达到平衡苏联的目的。
另外,战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行动牵制了苏联的精力,使其无暇顾及欧洲六国的一体化行为,为欧洲一体化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对美国将随时撤出欧洲的担心也使得欧洲国家坚定了联合起来、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安全的内部协调行动的动机及决心。
集体联合以牵制苏联的行动开始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它们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与苏联在军事、经济上的力量对比中的弱势。
在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经济领域的一体化一步当先,在起步阶段,欧洲相继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这三项成果被称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支柱。
而在政治、军事领域,欧洲防务共同体协议虽被提出,但最终却未能通过。究其原因,欧洲国家在政治、军事领域可以选择加入不牺牲主权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况且美国的参与使得北约与欧洲防务共同体在制衡苏联方面相比力量更为强大、更具吸引力。
总的来看,欧洲一体化的起步源于对苏联与欧洲其他国家权力的分配不平衡的反映,正是悬殊的力量对比使得欧洲国家不得不选择走一体化的道路,而非简单合作的道路。欧洲国家虽对政治、军事一体化有所保留,但这主要是因为有北约的存在,如果没有北约、没有能够实现政治和军事上抗衡苏联的另一条道路,相信欧洲国家会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二)欧洲一体化的维持阶段
罗萨托将1960至1990这一段时间划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维持阶段。由于欧洲权力分配的架构并未改变,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如起步阶段一般保持现状。
经济上,虽有变化但却没有实质上的进展。《单一欧洲法案》的实施只是在重申《罗马条约》原有的条款;用于建立欧洲固定汇率体系的《欧洲汇率协议》和欧洲货币系统也被看作是对已解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协定的重复;经济与货币联盟虽然提出了实施单一货币、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主张,却并未对原有一体化进行革新。
政治和军事上,在罗萨托看来,因为有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存在,欧洲主权国家在这方面的单独合作都难有进展,更不用提这一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一体化的设想仅仅停留在草案上。
(三)欧洲一体化的冷战后阶段
1991年,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权力分配格局,欧洲国家不仅失去了追求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原动力,也不再保护经济一体化的成果。
主权国家只有在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丧失一部分主权、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体化。一是面临十分强大的对手,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二是不能在保护主权的同时采取另外方式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苏联的解体使欧洲国家面临的威胁不复存在,而北约仍是欧洲国家保卫自身安全的最优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欧洲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进程依旧没有采取有益步骤。
冷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末,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使一体化机构的发展、运作拥有一定的惯性,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仍然有所保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欧洲经济发展状况的下滑,法国、德国等成员国开始重新计算一体化带来收益与付出成本之间的轻重,由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追逐,一体化出现了分裂的趋势。
二、罗萨托对其他理论的批判
罗萨托在建立上述理论时遵循了一个标准,即一套完整、连贯的理论体系必须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能够适用于组织和机构发展的各个阶段。就欧洲一体化而言,冷战结束前、后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理论阐释中是不容忽视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罗萨托在文章中还对存在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三种理论观点进行了批判。
现实主义的一种观点将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归于二战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罗萨托认为,美国的介入虽然为欧洲国家间开展合作提供了机会,但并未提供动力;这一理论还无法解释为何欧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体化的重要进展正是在担心美国撤出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一理论的修正版本认为美国鼓励和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却也无法解释欧洲一体化仅在经济领域发展良好这一问题。
自由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国家间的高度依赖。罗萨托针对这一理论从三方面提出了批判的观点。首先,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并不是在欧洲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依赖程度最高的时期;其次,面对苏联的威胁,法、德两国在军事上依赖性很强,但它们仍没有走向军事一体化;再次,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欧洲一体化遇到的困难与麻烦。
建构主义看来,欧洲一体化是要建立一个超国家体系。罗萨托认为这一理论缺乏论据,在经济方面,没有证据表明一体化是出于消除国家体系的立足点;政治和军事方面,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又无法解释国家不愿放弃主权的原因;冷战后法国与德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情况更给了建构主义当头一棒。
三、罗萨托对欧洲一体化未来的预测
通过理论搭建和批判,罗萨托认为,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不容乐观。在他看来,目前欧洲的权力分配较为均衡,看不到权力分配出现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因此,欧洲政治、军事一体化的程度将不会加深,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经济一体化将会维持现状;反之,则会不断出现分裂,一体化甚至面临有名无实的局面。
四、对罗萨托理论的补充
罗萨托构建的这一套理论体系,完整地回顾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对一体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总体上说,对于罗萨托这套新现实主义理论,笔者是比较赞成的,主权国家是追求权力、生存、安全和利益的。这一理论解答了许多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令人费解的问题,弥补了其他理论无法阐释的缺陷,有相当的说服力。
但在我看来,罗萨托的理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忽视了一体化进程中对内部成员国的主动性的考量。换句话说,罗萨托眼中的欧洲一体化是对外界环境的反馈,将一体化完全看作是对外界权力变化、尤其是对苏联权力的大小强弱变动的应激反应,但却未能顾及到一体化机构内部的法、德等欧洲国家给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法、德两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一体化内部成员国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是左右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一)欧洲一体化起步时的两国关系
二战后,法国受到重创,急需恢复国力,但却担心德国会卷土重来。德国希望通过反省和认罪,实现与法国和解,逐渐融入欧洲乃至国际社会。欧洲长期的战乱使两国富于远见的政治家都不希望看到战火再在欧洲燃起。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目的是使“战争不但不可想象,更不可实现”。西德总理阿登纳将舒曼计划看作是融入欧洲难得的机会和“突破口”。在法、德两国的和解和推动下,由六国组成的煤钢共同体成立,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时的两国关系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法、德关系日渐紧密,两国逐渐成为一体化的核心。
在这一阶段,西德仍然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只有与法国关系更为紧密,才能换取更大利益,被欧洲和国际社会所接纳,法、德两国间在国家利益上拥有一种互补的机制空间。这时,西德将欧洲作为外交的核心,主动提出“使德国欧洲化,而不是使欧洲德国化”的目标,使互补机制发展的空间逐步实现。
同时,法国对西德的定位与态度没有发生改变。两国不断推动一体化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成立了欧共体,成员国也不断增多。
(三)德国统一后的两国关系
东、西德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经济和财政上的困难,这种压力一步步转向了德国对欧洲的政策。“统一后的德国必须考虑国内的状况,不能再仅跟随和满足法国的需求”。德国政策的侧重点开始转向自身国家利益,寻求国家利益与欧洲一体化的平衡。面对更为自信的德国,法国很难接受德国的政策转变。由此,两国关系的发展逐渐放缓。也是从此开始,欧洲一体化所遇到的问题逐渐增多。
从法、德两国关系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权力分配的影响,一体化机构内部也存在着力量平衡与否的问题。就法、德两个核心国家来说,当二者力量能够达到一种平衡时,两国的关系不仅能够大踏步前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顺风顺水;当二者力量无法平衡,出现相互猜疑、相互提防的情况时,对欧洲一体化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在一体化机构内部,除法、德两个核心国家之外,其他成员国对机构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对于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与走向问题,我对罗萨托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依据罗萨托的理论观点,欧洲一体化已经失去外部的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体化很难再有大的动作。但从一体化机构内部来看,各成员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出现大的调整。因此,在我看来,欧洲一体化虽然会出现一些犹豫、摇摆的现象,一体化进程会变得缓慢,但终究却不会分裂、解体。
参考文献:
[1]Larat, Fabrice. “Presenting the Past: Political Narratives on European Histor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EU Integration” German Law Journal No.2 (2005)
[2]Lippert, B., Kirsty Hughes, Hearther Grabbe and Peter Becker. British and German Interests in EU Enlargement.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1.
[3]Maclean, M. and J. Trouille. France, Germany and Britain——Partners in a Changing World. PALGRAVE, 2001.
[4]Rosato, Sebastian. “Europes Troubles: Power Politics and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Proje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5, No.4(Spring 2011)
[5]Schweiger, Christian.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6]朱绍中/主编,《德国在扩大的欧盟中》,上海:同济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