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再分类

2015-04-29 00:44廖婧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分类

【摘  要】 近些年来中国高校相继展开通识教育改革,由于对通识教育内涵的差异解读,各高校的具体实践各有特色。针对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模式的分类,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通过分析其他学者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分类,对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模式进行重新分类,并简述几种基本模式。

【关键词】 中国大学  通识教育模式  分类

【作者简介】 廖婧,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38-02

一、中国通识教育模式分类

早在2007年,有学者将当时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北大模式,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其内容主要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在32所大学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亦称“全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开设实验班、通选课、名家通识讲座;二是复旦模式,包括南京大学、长江大学,主要内容是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住宿学院,本科生第一学年或第一、二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住宿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从整体上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是顺德职业学院模式,主要内容是构建“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通识教育模块)的立体化、三维度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有学者提出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三大模式之说:一是武汉大学模式,即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通过学分制加强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通过开设新课程探索通识教育的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模式,借鉴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模式,进行书院式管理,建立导师团,实行本科生导生制;三是广东工业大学模式,即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公选课体系,形成“专业教育+实验教学+通识教育”同时配以通识教育体验性课程的教学结构,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工科为主的学校。2011年有学者提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三大模式之说:一是北京大学模式,通选课+实验班(或书院);二是复旦大学模式,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本科学院+开设核心课程;三是武汉大学模式,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

纵观以上几种模式划分,一定程度上整体反映了中国当前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为研究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然而,有的模式划分过于滞后,早已不适用于现如今的实际情况,例如2007年的北大模式与2011年的北大模式大相庭径。从模式划分的逐年变化中不难看出,许多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不再使用单一的实施方法,而是多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组合。在通识教育改革背景愈发复杂、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将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各大学都将有自身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而研究每一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特色将是一份相当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大学的具体通识教育模式多么千差万别,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而典型的模式借鉴、改进、修正、仿创、创新而来。所以,掌握中国现行的通识教育基本模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而细化地研究通识教育。

二、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模式再分类

通过考察中国的通识教育实践,笔者认为中国现行的通识教育基本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学分制管理的全校通选课模式;二是以学生管理制度为特色的书院模式;三是面向部分学生的实验班模式;四是以课程构建为特色的核心课程模式。

1. 以学分制管理为特色的全校通选课模式

学分制管理的全校通选课模式指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全校本科学生以公共选修课加学分制的形式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将公共选修课(通选课)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个部分,将学生选修课程的强制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二是充分考虑到自身师资、学科优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开设比较灵活;三是加强对公共选修课(通选课)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公共选修(通选课)课程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重点抓好一些重要课程项目建设,同时邀请校内外名师举办各种讲座与学术报告,给予学生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目前许多高校都以开设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方式开展通识教育,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始终坚持“通识”教育理念,努力探索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精心构建全校通识课程体系,精心挑选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精心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方案。上海交大规定2009年后入学的本科新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21学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些地方性院校,如广东工业大学规定所有全日制本科生毕业前须修满14个学分,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

2. 以学生管理制度为特色的书院模式

以学生管理制度为特色的书院模式主要内容是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住宿学院,本科生第一学年或第一、二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住宿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从整体上改变了本科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开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的特点包括:一是书院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教育机构,学生不仅属于专业学院完成专业教育,另外还要通过书院完成教育计划以外的教学任务;二是通过宿舍混编和导师辅导,加强师生和同窗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构建学生社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享受无形的心智上与文化上的生活,陶冶“博雅”的情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当前,中国以书院制作为通识教育主要实施模式的大学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及苏州大学等。

3. 面向部分学生的实验班模式

面向部分学生的实验班(小书院)模式主要是专门挑选出部分优秀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种实验班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为推行通识教育积累经验;另一类是带有基础强化班性质以培养拔尖人才为主要目的。特点是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宗旨,学生来源为一次招生或二次选拔,是在小规模和小范围内进行教学;招收的学生第一学年统一学习通识课程,第二学年再分专业。

当前,实施面向部分学生的通识教育实验班模式或是小书院模式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的“元培”试验班、北京师范大学的“励耘”实验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实验班和北航的知行文科实验班等。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开设实验班,进行小范围的全方位的通识教育实践;2007年,在元培实验班的基础上,成立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施行的通识教育模式,引起了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一些高校也纷纷尝试通过实验班模式实施通识教育。

4. 以课程构建为特色的核心课程模式

核心课程模式类似于美国大学的核心课程类型,其课程设计理念的着眼点是向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强调通识课程的综合性,而不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入门性知识,努力提高学生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必备的能力。中国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采取这种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本科生院,负责全面的本科生管理工作,负责推进本科生通识教育;二是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一般做到了刚入校的本科生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三是集中力量引进、开发一批核心课程,力争使核心课程带有“核心”特色;四是课程开发资金投入量大,保障有力,能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开出精品课程。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组建本科生院,开发核心课程,这是中国通识教育实践较高层次的实践方式。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难度较大,对师资力量、各项保障条件要求较高,一般适合于学科比较齐全、整体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采用,代表学校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

在通识教育改革背景日益复杂的今天,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愈发多元化、多样化,各大学都将有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若研究每一所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将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程。无论大学的具体通识教育模式多么不一样,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而典型的模式演化而来。研究中国现行的通识教育基本模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通识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梅.中国通识教育实践模式述评[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 吴平,陈学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分类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能力构念三十年之嬗变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给塑料分分类吧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