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三个走向

2015-04-29 09:17赵弘
新闻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商业化个性化

赵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文化内容,还是媒介媒体,亦或是受众观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的大众文化是具有诱惑力的、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本文从人们近年来由印刷媒体书刊杂志等向电视、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的转移入手,中国大众文化个性化、亲民化、商业化的3种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个性化 亲民化 商业化 大众文化

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信息化、知识化的全球社会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大众文化也在悄然形成并且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而对大众文化影响最深的无疑是青年人群。他们年轻,爱表达自我,时刻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及影响力,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大众文化产品都是为了向这类青年人群推销、灌输,因而也会竭力迎合青年人群的想法观念。波兹曼认为:“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①那么,这些青年人群常用媒体的转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大众文化的个性化现象

从大众个体来说,网络时代最大限度地消解了地域时空的限制,让人们几乎与整个世界无缝融合,并且为他们表达自我与满足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这就造成了大众文化的个性化现象。

在依靠印刷媒介传递信息的时代,人们大多情况下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且媒介与人之间缺乏互动,媒体也很少能了解受众需要什么,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上下不通畅。网络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使人们能够更主动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各类网站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更复杂的技术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

从媒介使用方式来看,在印刷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只能进行观看,带入情感,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过程。而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点是,即时回应。本人认为,剥去一切修饰,网络在本质上的优点其实就是信息交流,这个过程需要至少大于一个人的参与。

再从题材范围上看,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视广播,所能提供的题材范围及其有限。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所见所闻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转而寻求更加自由的网络,追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就理所当然了。

总之,网络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无所不包的内容,开阔了大众的视野,增进了信息交流,使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内容,使得文化总体环境更加个性化、私人定制化。

中国大众文化的亲民化

从内容看,为应对各方压力,近年来的电视广播纸媒越来越热衷于创造亲民形象,而网络媒体上则大量制造话题,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力度,形成了真正的全民狂欢。这证明了媒体亲民化策略的正确性,并预示着媒体以后会以更加亲民的姿态,带动大众文化走向更加通俗的信息世界。

从编排形式上看,新媒体的风格往往不再像以往的印刷媒体那么保守端正,而是放下姿态,极力追求新的更加活泼、生活化、戏剧化的节目编排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在综艺节目中,大众文化的特征表现特别明显。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非诚勿扰》每周六、日21:10都有着固定的播出套路与程序。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另有“灭灯”环节和“心动女生”设置,为女嘉宾提供更好的大胆说爱的机会。这些充分体现了《非诚勿扰》类型化特点。《非诚勿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和喜爱,也为江苏卫视带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江苏电视台则靠着《非诚勿扰》,从一家几乎发不出工资的潦倒事业单位,悄悄爬到了省级卫视综合实力排名的第二位。

这还仅仅是《非诚勿扰》带来的一部分升值,节目现场主持人孟非、乐嘉、黄菡以其或睿智或犀利或温和的风格自成一体,而每一个女嘉宾都是经过精心打扮之后亮丽登场的,男女嘉宾更是可以在现场说、唱、弹、跳,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样的组合效应形成了视觉的盛宴、听觉的盛宴,充分满足了受众娱乐休闲放松的审美追求。大众可以不出门,在家中借助电视机、计算机在家中充分享用节目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了解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充分体现了《非诚勿扰》作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日常性特点。这些数据与事实充分证明了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非诚勿扰》节目以其亲民性赢得了商机。

总之,各种节目形式的背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往往离不开受众的需求,怎样更加容易地吸引受众、留住受众,从而提高节目的点击量和浏览量。大众需求被普遍的纳入到媒体的考量之中,也是大众文化愈来愈亲民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大众文化的商业化

这里的商业化其实包含了娱乐化、消费主义、机械复制、“快餐”式文化等等的概念。即所谓的“大众文化具有基本的社会作用:通过大众媒介传输和生产哪些具有流行性、类型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商品,以便满足公众的日常愉悦需要。使大量公众获得感性愉悦,让他们安于现状,这些正是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大众文化在当代是文化中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当然,另一方面,也容易自我复制,丧失创造力。”②

在大众文化占主体的时代,文化已经商品化,娱乐本身也是消费生产,对于电影、唱片娱乐公司(当然还有他们的同谋——部分媒体)喜欢搞的造星活动,我们没有必要作过多的批评,这是文化工业发展和文化资本运行的必然逻辑。70多年前,电影艺术兴起不久,本雅明在他那篇富于天才远见的长篇论文《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已经非常精辟地分析过这些现象:技术复制时代的电影艺术,与传统的舞台艺术不同,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分离的,艺术的“灵晕”(Aura,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也译作灵光、灵韵、光韵、韵味)容易消失,就需要通过电影资本创造的“明星”崇拜来保存名流的魅力。④娱乐公司和媒体推动的造星活动,是文化资本实现增值和利润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文化资本的拥有者都知道,只有通过制造“明星效应”,才能让影星、歌星以及他们的表演,在文化市场上尽快完成其作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的一个经典比喻)。至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当前颇受争议的“学术明星”和“少年作家”现象,“学术明星”和“少年作家”的成功,并非只是学术本身的魅力和写作才华所致,更多的是出版商成功地借用制片商和唱片商常用的造星手法,如签名售书、读者见面会、媒体不间断地追踪报道等等。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交流的参与者,自媒体时代也早早到来。信息泛滥而传递和接收信息的人的素质却并未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导致了信息失真程度高,容易偏离主题,断章取义,造成误读。太多的信息传达着一种消费主义概念。市场经济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时代,把他们各自的广告掺入信息之中,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网络时代较印刷时代更容易进行信息的复制、传播。人们只需要复制粘贴,便可毫不费力地对信息复制,并将其由一个平台搬运到另一个平台。这种易得性有可能造成人们轻视知识、轻视创造的危险思维,降低大众的创新能力。

“快餐”式文化强调一次性快速消费。网络时代兴起的这种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也会分割人们的大块时间,从而使大众沉迷于这种存在大量毫无营养的信息文化氛围之中,造成精力的极大消耗与浪费。这在活跃信息交换的同时也使得大众文化向浮躁化、浅俗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由传统的电视广播向网络媒体的转移,网络媒体因其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海量的信息、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使得大众文化更加个性化;因其贴近大众生活的话题和节目以及编排形式,使得大众文化更加亲民化;因其利用信息的传递而盈利和促进消费等行为,从而促进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在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总体有个性化、亲民化、商业化等3种现象。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章艳 译:《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约翰·菲斯克.杨全强 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冉雪莲.《大众文化视野下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及其反思》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论文,2012.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 娜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商业化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