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冠雄
摘 要:传统历史与后现代小说究竟是何种关系?从传统历史学的观念来看,历史即是真实,而小说则是通过作者意识诞生的虚假,是本质上的区别。然而,相比传统历史学,后现代文学却展现出了一种不同的历史观,对文学艺术对历史的再现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始终依赖于人的描述,无法摆脱人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虚伪的历史;真实的小说;传统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罗兰·巴特在《历史的话语》一文中通过对话语三个方面的解析指出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历史学家无论怎么尝试着抹去人为的痕迹,都无法掩盖其对历史的操控,并在最后说道:“历史叙述正在消亡,因为历史的标志不再是真实,而是可理解性。”这一评述再次指出了传统历史叙述的问题,即历史学家试图让历史自己述说这一掩耳盗铃的行为。后现代小说将文学创作和历史书写的本质界限击破,只承认形式上的区别,这样的历史观颇受传统历史观念抨击,后现代小说被认为对历史的质疑无疑是对历史事实的逃避,美国批评家杰拉德·格拉夫便将其称为对“真理的逃避”。
传统历史记述建立在宏大叙述上,力求尽可能的真实的给读者展示当时的世界概貌,宏观地展示着历史规律,即使是在历史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命运也和时代息息相关,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被确定,但是却忽略了历史的偶然性,那些偶然的事件,以及宏观下的微观现象究竟如何。这种宏观的传统历史观念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变得虚伪,并没有意识到由于主观意识的问题:自己只是描述了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是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不同的参与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品钦的作品几乎都是故意复杂化的,情节往往难以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其复杂曲折,另一方面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奥的题材。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中,情节并不复杂,但却通过主人公奥狄芭简单地追踪“特利斯特罗”,在一个宏大的且为人所熟知的20世纪50、60年代世界里,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另一幅景象的部分缩影。
《拍》一书写作的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爆炸性增长,制造业、工业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大公司林立,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超级大国。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电视开始兴起,摇滚也走上了历史舞台。
镁光灯下的历史洪流似乎总是处于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可逆转的姿神坛。但是在诸如《拍》这样的后现代小说中,神坛被推翻了,历史洪流下暗藏的暗流被小说家们放到了前台。在《拍》这一小说中,最有特点的是主人公在追寻过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边缘群体和“特利斯特罗”若即若离的关系,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表明偏执狂、同性恋酒吧里的同性恋、黑人、土著居民等等为“特利斯特罗”的使用者,但是却在这些群体出现的地方留下了特里斯托罗的痕迹。通过“特利斯特罗”这个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邮政系统将所有的社会边缘群体这些点一个个联系了起来,成了一张如邮政系统般遍布美国地下的大网。
小说中与“特利斯特罗”休戚相关的还有这49号拍卖品的8张邮票,8张绝非偶然错印的邮票。制造者不知是谁,却对美国的历史洪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枚一角五分的暗绿色邮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枚一八九三年哥伦布博览会的纪念邮票,右角有三个廷臣,三人听到消息时脸上表情被巧妙地改为惊恐万状。还有一九六零年邮票发行一百周年纪念邮票,那是庆祝邮政大改革的,也就是说,消灭私营邮递机构由此开始,邮票左面下侧有个小马快运组织的骑士,骑士的头歪向一边,歪的角度使人烦恼,因为在活人中间,从未有人能够这样扭过头来。
上面描述的几张邮票仅仅因为几个细微的变化便面目全非,对这些重要的美国历史进行一一嘲讽,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性别歧视、对邮递的垄断、西进运动、笑里藏刀的民主等等。奥狄芭整篇小说追逐的特利斯特罗其实一直就在她身边,特利斯特罗的历史就是社会边缘群体被压迫的历史,她接触到的那些光怪陆离便是特利斯特罗,只是她一直没有察觉到而已。当她接触到一定数量时,才幡然醒悟,将这些一个个的点联系了起来,并不断地延展开来,看到了隐藏在美国历史洪流下暗流之所在,作者借此暗示了对美国人对于“另一个潜藏的美国”察觉和自省的期待。
全篇小说并没有像传统历史主义那样言之凿凿,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读者不清楚特利斯特罗是否存在,甚至对与特利斯特罗相关的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的不是对历史完整的描述,追求的是对历史一个面,甚至是一个点的描述,而它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传统历史的有益补充。后现代小说通过在宏大背景下构建小人物的方法,去发现和描绘时代的“裂隙”,去探测那些时代不符的偶然性。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构建,又达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效果,反映了在时代洪流表面下的那些暗流,勾勒了时代的另一幅景象,一幅实际存在但却被藏匿的景象。后现代主义小说没有去强调自己的正确性或者准确性,没有要去和传统历史主义一争高下,因为它本身就是以一种与传统历史观严肃态度不符,略带戏谑地用虚拟的人物情节去叙述,描绘着似乎是真实的历史。同时,与传统历史不同,虚构的情节赋予了读者一种对历史的不确定感。
传统历史主义企图抹杀文本中人的主体意识,给读者以不可置疑的答案,真实中透露着虚伪;后现代小说承认人的主体意识,并利用了人的主体意识,只是给了读者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虚假中透露着对真实的渴望。传统历史主义和后现代小说本质上并不矛盾,因为同是还原历史的本真,将“洪流”和“暗流”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反映。但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也许本真客观的历史叙述并不存在。正如罗兰·巴特将历史描述为“圣骨闸”一样,当它被打开时,便丧失了其神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绪贻. 《美国通史》第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王建平.《美国后现代小说与历史话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3]王建平. 历史话语的裂隙.《外国文学评论》.北京:外国文学出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