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0-1岁 他们原来不是我
读懂他
妈妈原来不是我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不用感受外界的不适刺激,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而当宝宝呱呱坠地,诞生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里,他仍然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
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他会注意到,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地存在着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无论怎么哭闹,好像事情都没有改变,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哇哇地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和探索。
我的动作不是我
当宝宝快1岁的时候,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以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例如,宝宝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宝宝从其中认识了自己跟事物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自豪”之感。因此,1岁左右的宝宝还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支持他
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
这个阶段,妈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最佳的精神营养。妈妈的及时出现会让孩子感到很安全,从而信赖妈妈以及这个世界。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不是去阻止宝宝哭闹,而是去发现哭闹背后孩子要表达的需求。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就更需要妈妈细心地去观察,而不是简单给他奶头或是玩具让他停止哭。你需要发现小家伙真正的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
抚触,促进宝宝的自我感受
抚触可以促进宝宝的自我感受,妈妈要常揉揉宝宝的小腿、小脚,给他的小身体做抚触,与他亲密交流:“妈妈给宝宝揉揉小腿,宝宝好舒服啊!”“看看宝宝的小手,来!宝宝自己看看。”同时轻轻地揉搓宝宝的掌心,让孩子将妈妈的声音与自己的感受建立条件反射,明白“噢,原来这种感觉是来自我自己的,这个小手和小脚就是属于我的身体的。”
多照照镜子,看看照片
镜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妈妈抱着宝宝在镜子前,宝宝会好奇地用小手去抓镜子里的“宝宝”,这时妈妈可以让他去做。然后问宝宝:“看看这是谁啊?”“哦,怎么宝宝和镜子里面的宝宝一个样子啊?”几次尝试后,宝宝会慢慢地发现镜子里的“小人儿”和自己总是同步的,会逐渐地明白那个就是自己的影子,从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象。另外,给孩子看看自己的照片,并且在看的同时启发宝宝:“这个可爱的宝宝是谁啊?”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宝宝的自我形象,也将妈妈的评价传递给了宝宝。
1-2岁 开始认识我的样子
读懂他
我的名字属于我
1~2岁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宝宝的自我意识改变通常是随着发音的进步而进行的,例如“我”和“我的”这些词汇。虽然宝宝使用这些词汇和自己的名字还不大灵光,但1岁左右宝宝便能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做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
镜子里的小人儿就是我的样子呀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好像和自己有点关系,但大概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我和妈妈是两个人,有点不习惯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黏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支持他
保持积极的反应
1岁是宝宝建立自我认识的起步期。这个时期里,宝宝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区分自我和他人,并且在小脑袋里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自我形象。这个时候的宝宝就像一面镜子,父母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尤为重要。父母要对宝宝行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让宝宝形成“人—我”的反射。在宝宝发出动作或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要及时反应,例如宝宝咬自己的小手,拍拍妈妈的脸的时候,都是对宝宝“人—我”概念进行强化的好时期。让宝宝了解到“哦,这个小手是宝宝的小手,咬了会痛。”“拍拍妈妈的脸,妈妈和宝宝是不同的。”
给孩子探索的自由,设立界限保证孩子的安全
只要对孩子的生命、健康没有危险,并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又不会造成破坏性后果的事情,妈妈最好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孩子有自我探索的自主性,会对自己有信心,建构良好的自我意识。
适当的界限会让孩子更加有目的和安全感,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当宝宝做错时,妈妈不要仅仅是生硬地阻止,而是告诉宝宝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孩子了解到的是规则,而不是人格上的否定。
妈妈在阻止孩子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尽量避免这样的语言:“再动,就不是好宝宝,妈妈不喜欢你了。”要让孩子感受到尽管自己做错了,妈妈依然是爱自己的。只是那个行为是不允许的,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3岁 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读懂他
执拗,他有自我意识
这个阶段,宝宝身体独立,自我意识萌发,孩子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孩子进入一个执拗期,有了强大的自主精神,学会了说“不”。
我是男/ 女孩
2岁宝宝的自我描述更多的是如“我是女孩/男孩”“我是小孩”等,这些自我描述内容与父母的强化有关。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妈妈骄傲地在众人面前让宝宝“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当宝宝发出类似数字的词语时,就会得到妈妈和大家的赞叹。
我的东西属于我
当宝宝长到3岁后,自我描述里常常会出现“这个玩具是我的”“这块饼干是我的”等简单描述,尽管这些描述并不总是正确的。这一时期的表述常常围绕在实物、方位指代等,但他们这些思考大多是不系统或不合逻辑的,这个阶段的宝宝总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支持他
鼓励宝宝“我能行”的活动
宝宝学会走路后,可以磕磕绊绊地走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会把抽屉、柜子所有能打开的地方都打开,好奇地把能翻到的东西全都倒腾出来。他还特别喜欢学大人的样子,扫地时会把灰尘拍得到处都是,拿着遥控器一通乱按,甚至把饭锅叮叮当当地拖来拖去。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特别愿意通过尝试告诉别人“我能行”。对于没有危险的外界探索,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鼓励宝宝积极有意义的探索。只要不违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基本原则,就可以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忽视他的不当行为
当宝宝“非要”做一些事情而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就会屈服。“狡猾”的小宝宝就会发现“这招儿好使”,以后会常常用大哭大闹来达到控制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过分关注哭闹这个行为,当宝宝 “无理取闹”时,父母不去过多理会,再次重申一下你的立场,然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忽视”发生一次或两次,宝宝就会明白这样做没有作用而停止无理取闹。而当宝宝不再哭闹的时候,父母反而可以来关注一下宝宝,再次温和地重申一下事情的规则,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解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不随意贴标签
事实上孩子们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对自己的信息和评价更多的来自外界的他人,如父母、幼儿园老师等。父母不要急于给宝宝们贴上标签,更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比如说“害羞”“爱打人”等。
设置限制
2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基本可以听懂妈妈的口令和要求了。此时他们会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且强烈地要求去尝试,对于涉及安全的问题,要严格设置限制。比如孩子对墙上的电插孔很好奇,就要在他企图触摸的同时,通过动作阻止他,例如拉住他的小手,态度要坚决,要不孩子还是会认为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的危险(宝宝对大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在阻止的同时告诉他“这个很危险,会伤害宝宝”。这样宝宝会了解到有些事情是被列为“禁忌”的范畴之内的。正确对待宝宝的“抠门儿”
有些妈妈会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变得“抠门儿”,独占意识特别强烈,自己的东西霸着不肯撒手,甚至还要抢占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并不明白物品的价值,他们仅仅存在着“人—我”的区别。这也与孩子逐渐建立起的自我界限,日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息息相关。他们仅仅知道玩具给了别的小朋友,我就没有了,他们不能认识到共同分享的乐趣。此时家长不能强迫宝宝分享,而是引导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同时示意宝宝“看,小朋友在一起玩好像更有意思”。让宝宝自己体会分享的乐趣,建立分享的意识和观念。
3-4岁 我要自己来
读懂他
喜欢自己来,不要你帮忙
这个阶段的宝宝有了自主感,多数宝宝已学会并喜欢做游戏、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及独立进餐。如果成人允许并鼓励宝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宝宝会逐渐产生自信和自主感,会更加积极地去行动。反之,宝宝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父母的评价对宝宝的个性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始爱面子了
同时,宝宝在3岁左右自尊感也开始萌芽,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
支持他
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这个阶段的孩子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不能区别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想法也是他人的想法。这时可以通过同伴交往,让孩子相互交流的言语增多,在玩耍和交流中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许会与自己不同,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是正常的、合理的。让孩子知道,愿意了解别人的想法可以从更多角度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事情。
给孩子正面积极的评价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会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成人的评价对孩子影响很大。比如,孩子会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因此,此时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帮助孩子一开始就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正面的评价。
支持他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自尊
成功的次数越多,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越高。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安排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培养独立性格
父母的过度关爱往往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及良好个性的发展,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多给孩子自由尝试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协商、自己拿主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其良好的自我意识。
4~5想成为好的“我”
读懂他
成功对他很重要
4岁的宝宝不仅能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动作行为,而且开始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开始知道怎样去注意、观察、记忆等。但是他们往往只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不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宝宝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比较弱,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外界刺激制约,成功体验对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支持他
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无论在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引导孩子正确归因非常重要。如果妈妈称赞他:“画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聪明、天分、运气这些因素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这样会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经常这么评价,如果他画得不好,会认为是因为笨。这样孩子的能动性就丧失了。如果妈妈称赞他:“你这次画得不错,因为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样能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仔细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下一次孩子还会继续努力这么做。
5-6岁 我知道我的“好”与“坏”
读懂他
对“自己”开始有独立的看法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而能够独立地评价自己。当成人的评价与孩子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表示异议。同时,孩子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比如,有的孩子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够好。”
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初步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表现,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增强,能遵守集体制定的行为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扫地,擦桌椅,自己收拾玩具、图书,照料小动物,等等,让孩子做大人的小帮手,通过自己动手获得成就感,让孩子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扫地,擦桌椅,自己收拾玩具、图书,照料小动物,等等,让孩子做大人的小帮手,通过自己动手获得成就感,让孩子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帮他认识和评价自己
和孩子一起看他从小到大的照片,讲他小时候的趣事,让孩子认识自己,同时可以请孩子“自画像”,说说现在他和以前相比,有哪些进步。让孩子通过这些对话,认识到与他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认识“我”的同时,也修正了对“我”的认识的偏差,并能尝试设想自己的将来。
学习欣赏别人
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小伙伴,看到每个小朋友的优点和专长,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真诚地欣赏别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支持他
建立民主、平等的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所以,要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双赢的沟通方式,提高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学会商量、轮流、分享、谦让等交往技巧,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认识。
给孩子自主权和主动权
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这不仅异于同伴,更重要的是异于成人。因此,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
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和他的进步
父母应立足于鼓励和激励,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首先,要更多地关注孩子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而不仅是他的作品或最后结果,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进步,肯定他的努力,不要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看到孩子的独特性
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独特性,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他,鼓励他,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关注与接受的,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