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孝如
摘要:教育科研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科研发展的基本规律,江苏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重点培育本土性、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强江苏教育科研精品课题建设,加大全省教育科研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江苏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完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
关键词:教育科研;江苏省;教育强省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1-0003-05
记者:丁院长,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对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您如何理解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丁晓昌: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使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力量。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对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科研既要跟踪、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前沿成果,又要结合国情省情进行大胆的试验,创造新经验、新做法和新措施;既要有效服务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也要努力探索、发现和建构新的教育规律和原理,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施有效的服务与指导。新的形势要求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满足广泛而多样的社会需求,提供专业、精致、有效的科研服务和产品,以高水平的研究和高质量的成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记者:江苏历来是教育科研大省、强省,近年来,江苏教育科研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丁晓昌:近十年来,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着眼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以推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言献策,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理论成果。“全面小康时期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研究”、“教育家基本理论研究”、“和谐社会进程中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等课题在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性引领作用。李吉林主持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际教育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洪宗礼主持的“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不仅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而且发挥了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是形成了一些本土化原创性的实践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综合主题课程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了集团式、集群式、集合式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了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构建的“大理科教育模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本科教育模式创新成果。
三是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作用更加显著。近年来,主动服务教育决策,参与全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制,每年编写《江苏教育发展报告》;着力研究解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围绕构建“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组织开展省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系列专题研究,在统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省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教强省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较高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和国内同行关注;努力推动教育管理与实践从经验走向科学。各级教育科研部门大力提倡并有效组织校本研究,形成了理论研究人员与基层实践人员密切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四是以教科书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研究硕果累累。全省教育研究人员充分发挥教材建设的传统优势,加强国标教材、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和专项资源,形成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相互补充,传统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专项资源彼此促进的良好局面。
五是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乐于奉献,既有较高研究水平又有较强科研管理能力的专职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专、兼、群结合的科研队伍。
六是塑造了具有浓郁江苏特色的教育科研文化。与江苏教育鲜明的文化特点相适应,江苏教育科研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做好服务与自身发展并举,多元研究方式并存,教育教学、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一体,不同群体多种形式协作,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等等。
总之,近十年来,江苏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服务于行政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效能和影响不断提高,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决策咨询研究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生动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有待充分反映,教育科研中的“苏派理念”、“苏派特色”、“苏派风格”有待进一步彰显。我们要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崇高使命,努力推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记者: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后,特别是全国、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教育科研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江苏教育科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丁晓昌: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科研发展的基本规律,江苏教育科研工作确立了三条总体思路:
一是坚持教育科研的服务取向。要始终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和政策意识。要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育人规律、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等为重点,转变服务思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成效。
二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要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重视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注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注重理论提升和实践转化。教育科研工作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做真研究、实研究、管用的研究。坚决摒弃科研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多做量化研究、实证研究,多提真知灼见,鼓励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创新。
三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研讨和争鸣,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研究兴趣、研究爱好、研究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激励和引导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
记者:新时期江苏教育科研进行了怎样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丁晓昌: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曹卫星副省长强调:“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建设教育科研强省,就必须在加强宏观政策和战略研究上下更大功夫,必须在培育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上下更大功夫,必须在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必须在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确定了新时期江苏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确立“科研先行”、“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有效服务于教育决策,促进教育体制和政策变革;有效服务于实践创新,支撑教育方式的全面转变,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育人为本、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有效服务于理论繁荣,创设宽松的学术环境,培育和形成具有本土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全面提高全省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势和品牌,全面加强教育科研规划、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出成果、出人才、强队伍,继续保持江苏教育科研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新时期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全面加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根据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战略部署、战略目标和工作方针,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设置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加强管理、跟踪与奖励;加强决策咨询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建设;强化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以重大课题为载体吸引省外高水平专家主持决策咨询研究;在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组建决策咨询研究团队,培养决策咨询研究的领军人物和研究骨干,全面提升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重点培育本土性、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基于江苏教育自身的实践,总结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概括、提炼、形成具有江苏教育鲜明特色的成果。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支撑、专家扶持等多种方式,在相关高校、相关地区、相关学科重点规划和培育一批有研究基础、有比较优势、有鲜明特色的项目,鼓励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批体现“苏派理念”、“苏派特色”、“苏派风格”的研究成果。
第三,推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协调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研究。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的协调、均衡发展,大力扶持科研薄弱地区和学校。全省教育科研要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在全面提高内涵和质量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品牌。
第四,重视和加强江苏教育科研精品课题建设。在已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选择一批选题好、基础好、前景好的课题,作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进行重点跟踪管理。通过评选精品课题、表彰课题主持人、召开专题发布会等多种措施,引导课题研究提升内涵与质量,推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品质的提升。
第五,加大全省教育科研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全省教育科研的宏观协调和统筹,有效组织、优化配置全省教育科研力量和资源,整体提高全省教育科研的组织程度和规范化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全省教育科研资源库建设。加大全省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交流、推广和运用力度,以项目推进、合作拓展、基地建设等方式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教育研究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多方合作。
记者:按照2011年召开的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我省决定启动一批教育科研改革创新项目,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丁晓昌:在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沈健厅长指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应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质量和品格,努力形成教育科研的特色、优势和品牌,继续保持我省教育科研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启动教育科研改革创新项目,就是形成教育科研特色、优势和品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决定启动的教育科研改革创新项目主要有四项:
一是建立“首席专家工作室”制度。吸收和招聘省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流学者为首席专家,采取在省内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首席专家工作室”的方式,配备相应资金和研究人员,规定每学期的研究、指导工作时间,承担重大决策咨询和理论创新项目,把推出科研成果、培育科研骨干、形成科研特色融为一体,服务江苏,引领全国。
二是建立特色项目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特色研究项目、有长期研究基础、在全国有比较优势和重大影响的学校或个人,建立20个左右以项目为载体的特色项目研究所,长期开展以特色项目为中心的研究,融研究工作、成果推广、培育队伍为一体,形成江苏教育科研的特色和品牌。2013年,经由专家评审,已经确定了江苏省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江苏省小主人教育研究所、江苏省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所等首批9家教育科研特色项目研究所。
三是成立“苏版教材开发基地”。以现有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开发为基础,将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转变、高水平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培训等融为一体。成立20个左右的基础教育教材开发基地,5个左右职教教材开发基地,3个左右幼教、特教课程资源开发基地。目前,第一批15家“苏版教材开发基地”已经成立。
四是成立教育民情、舆情调研、评估、研究中心。建立全省性的教育民情、舆情调研网络,成立依托于科研机构的民调队,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教育改革事项进行民调,研究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每年发布教育民情、舆情报告。建设江苏省教育民情、舆情调研专网。
记者: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我省有怎样的规划?
丁晓昌:首先要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各市、县(市、区)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
第二,完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把热爱教育科研、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调整充实到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可设立教育科研方面的荣誉称号,激励和支持他们开展研究。
第三,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民主开放的学风。既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也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提出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记者:江苏省教科院负有组织、引领我省教育科研发展的职责,主要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教育科研项目,开展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省教科院院长,能谈谈教科院建设的主要思路吗?
丁晓昌:2002年,根据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建设教育强省的需要,省政府决定组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这十多年来,省教科院紧密围绕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局,牢固树立“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起草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加强考试评价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全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屡获佳绩,为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曹卫星副省长和省教育厅的表扬和肯定。目前,教科院拥有20多名正高职称人员、20多名博士、近10名国家级专家,建有一支专业化科研队伍,研究范围涵盖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各层次,工作内容涉及全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基地管理、教学质量监测、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领域,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和一定话语权的省级教科院。
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教科院是全省服务教育决策、引领科学研究、指导教改实践的重要基地,应该领思想解放之先、兴改革创新之举,为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后一个时期,省教科院要在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第一,要更新理念,加快融合,努力加快科研教研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省教科院要逐步优化和整合科研教研的各项资源,打通研究单位、项目和人员之间的界限,在课题研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指导等各个方面构建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完善更为科学、激发活力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培育跨领域的创新团队,推进科研教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巩固科研教研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第二,要加强学习,注重创新,不断增强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自觉性。要坚持把学习当作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责任,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进一步增强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改革推进会议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整体态势,并自觉地以此指导工作;二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在强化本部门业务知识和个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探索跨领域、跨专业、跨方向的学习和研究,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科研教研融合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三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科研教研工作,大力培养开拓创新意识,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式和途径,用创新精神分析新形势、思考新方法、破解新问题,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开展研究、组织培训,用创新举措优化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效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要提升内涵,彰显优势,进一步做好教育决策和教改实践各项服务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决策服务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积极参与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的有关工作。深入开展日韩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深化长三角区域教育协作、省域高等教育统筹规划研究。开展第二届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评审。以组建“教育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合作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组织协调“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各项活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继续建设“教学新时空”平台,重点做好“名师课堂”建设。强化特色,提升水平,将全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三是进一步加强考试评价改革研究。主动对接全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开发学前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工具,协助完成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完成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相关教材修订工作。
责任编辑:丁伟红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rong-Education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Ding Xiaochang, Vice-Head of Jiangsu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Rector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
YANG Xiao-ru
Abstract: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hilosophical sociology research and also educational causes. In light of the requirement of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basic rules of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Jiangsu Province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serving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 practice, and prosperi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fully strengthens studies on educational policy consult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fostering the local and original theory and practice, promotes well-round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research of the whole province, focuses on and enhances the qualit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ntensifies the integrating of the whole provincial resources of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nstructing education research staff, Jiangsu Province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ng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nsummates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st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staff morality and discipline.
Key words: education research; Jiangsu Province; strong-educatio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