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2015-04-29 04:20侯晓春
邓小平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安精准扶贫

〔摘要〕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四川省广安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牢记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嘱托,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加快发展,解决精准扶贫的大多数和平均数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坚持政府市场结合,多方筹集精准扶贫资金;坚持强化精准扶贫保障,凝聚强大合力,为小平家乡提前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安;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1-0080-08

〔收稿日期〕2015-08-09

〔作者简介〕侯晓春,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广安属于秦巴山区贫困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原因,加之渠江和嘉陵江流域洪涝灾害、水淹区、华蓥山地质沉降、石漠化等自然条件问题,全市区域性贫困现象非常严重,6个区市县纳入了四川省全域精准扶贫战略布局范围,目前尚有820个村属于贫困村,城镇农村贫困人口达到283万,扶贫任务还相当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认真领会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推动减贫事业的根本措施,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增长连续3年保持高于全国全川平均水平,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14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93万人,为扶贫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广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思想新要求,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扶贫攻坚中,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和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一、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加快发展解决精准扶贫大多数和平均数问题

在扶贫攻坚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脱贫奔小康的根本途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广安把党的十八大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广安实际相结合,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实践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快速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有效解决了大多数群众致富和平均水平提高的问题。

在区域板块多个经济增长点形成方面,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广安区划调整,把广安区区划调整为广安区、前锋区,全市由5个区市县增加到6个,形成了6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小平同志讲“开发区大有希望”,广安又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建立特色园区上,科学规划了新型工业、商贸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园区。并争取国家支持,建立了成渝经济区示范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千亿产业园区。新设立57平方公里的枣山物流商贸园区、68平方公里的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200平方公里的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探索建立了适合园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培育多点多极经济增长点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中,各区市县相应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高端产业,积极有效地应对了新常态下经济调整压力的影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走科技创新路子推动转型升级发展。广安坚持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论,大胆走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路子,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

第一,瞄准国家行业导向,重点发展工业高端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坚持一个园区发展一个高端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形成了高端电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实体工业配套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康养等先导型服务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借力高端人才,推动高端产业的引进和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发展高端产业,必须依托高端人才,广安特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北大原校长周其凤、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等10名高端专家为广安高端决策咨询和投资促进专家,吸引院士团队把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放在广安。李长明院士团队投资打造“广安长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尤政院士团队建设清华大学广安新能源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在广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高端人才巨大影响力的推动下,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广安,提高了广安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

第三,充分经营好要素资源,积聚资本转变为政府的财富,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组建广安发展建设集团、交通建设集团、金财集团、检验检测集团,经营好要素资源,让政府性资产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获得更大经营收益。运用市场法则,依托政府国有企业,设立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建立工业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降低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困难;发起设立产业振兴发展基金,吸引高科技企业集聚入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挖掘班子内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高端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超常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单一分工,一个领导抓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格局,广安市成立了16个重大产业发展推进工作组,根据每位领导的工作经历和特长,对应安排担任工作组组长,对口联系工业高端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每个产业既有分管领导抓,又有产业推进组共同推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并设立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梯次绩效考核,各产业组完成市人代会通过的目标任务,得基本绩效奖;产业项目投资增长突破20%的,给予重点绩效激励;突破25%的,给予特别绩效激励,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促进高端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超常规发展。

第五,加快全域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广安按照产业与新村融合互动、农业与旅游结合推进的方式,规划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成为全省的标杆,全域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参与基地建设、开展专业服务、成立合作组织等方式,50%以上的村集体实现了收入增加,有了为群众办事的资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还可以在基地务工、学技术,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依托境内丘陵山地、江湾湖畔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万多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年人均增收6000元。

在宏观经济调整的经济新常态下,广安一系列新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充分释放。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居四川省21个市州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7%,居全省第1位。2015年1~6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居全省第2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3年走在了全川前列,为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

经过近三年的专注发展,广安人均GDP达到284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14元,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820个贫困村、283万城乡贫困人口的问题成为了全面小康的短板,需要采取精准扶贫的方式去帮助这部分群众如期进入小康,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将城乡贫困群众从众多群体中精准识别出来。广安在创新实践中,积极探索了公开透明的精准识别方法。首先是个人提出申请,由村或社区组织民主推荐,再接受群众评议,群众评定的名单进行第一次公示,没有异议后由乡镇或街道进行审核,审核名单进行第二次公示,没有异议后由县市区进行审定。这种识别方法保证了过程阳光公开、监督全面到位、群众对象公认,识别结果准确可靠,群众满意度高。

找准“贫根”,才能对症下药,拿出可行的扶贫办法,选择合适的致富门路。广安精准识别出贫困村820个,农村贫困人口2507万人、城市贫困人口323万人。其中:因病致贫183万人、占648%,因缺劳动力致贫35万人、占123%,因残致贫3万人、占105%,因缺技术资金致贫1万人、占35%,因子女入学暂时致贫06万人、占21%,因自然灾害致贫05万人、占19%,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014万人、占05%;因其他原因致贫126万人,占44%。我们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详细记载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结构、文化程度、致贫原因等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区分类型,分类施策、因户施策,逐一落实个性化扶贫措施。

第一,精准制定扶贫规划。坚持以精准规划引领精准扶贫,市委市政府成立专家组指导贫困村规划编制,确保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把贫困村规划摆在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来抓,将贫困村的规划纳入整个农业现代化区域建设之中,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等重点,推动贫困村规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合,让贫困村快速达到现代化水平。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文化传承,保持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二,精准确定脱贫目标。按照“三年完成,两年巩固”的要求,以820个贫困村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的脱贫计划,确保到2020年,8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市2506万农村贫困人口、323万城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贫困村实现村村有油化路、有便民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目标。

第三,精准拟定扶贫政策。把帮扶到户成效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准,确保不脱贫不收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就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针对因病致贫特殊群体,积极组织救助帮扶,让他们尽快走下病榻,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社会救助政策“兜底”,让贫困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第四,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开展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活动,全市665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与864万户农村贫困户、207万户城镇贫困户逐户开展了结亲结对。干部职工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户一户建立台账,深入分析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贫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因学致贫的,帮助办理助学贷款、争取助学金、争取免除学费。因缺乏资金的,帮助协调申请小额扶贫贷款,开辟致富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三、坚持问题导向 突出重点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通过对贫困群众需求进行分类梳理,找准了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第一,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农民要致富,先要打基础。广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投向贫困村,着力打通贫困村与省道县道等区域主干道的“最后一公里”,让偏远的乡村不再闭塞,交通便捷通畅了,让外面的物资进得去,里面的产品出得来,打通了农民增收渠道。与此同时,在贫困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解决饮水安全和用电问题,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创造条件,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和美好家园建设。贫困群众脱贫后的最大期望是“住上好房子”。广安顺应群众期待,大力推进城乡安居工程建设。在农村,采取新建、改造、保护等方式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配套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商贸流通等公共服务,全市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2012个,惠及农民643万户、265万人。在城镇,整合征地拆迁安置房、城区危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城市黄金地段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拆迁农民修建优于普通商品房的“美好家园”,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停车场等各种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型的高档社区,受益群众得到的房屋从每平米1000多元增值到每平米5000元,收益增长数倍。

第三,扎实推进产业发展直接增收富民。发展产业是促进城乡贫困群众增收的重中之重。在城镇,以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为发展平台,聚集创新创造资源,拓展大众创业空间,培育出489户规上工业企业、461户限上商贸企业,带动发展小微型的民营企业9739户、个体工商户97992户,创造出130万个就业岗位,保证了城乡有就业能力的贫困群众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

在农村,建成325万亩“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发展183万亩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让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能够就近到基地打工或学习技术,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选准优质高效产业、组建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落实结对帮扶的“四位一体”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村民两年前还过着“种田为肚圆,养猪为过年,养只鸡鸭换油盐”的贫困生活,采取“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帮助引进7名业主发展起特色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如今,勇敢村已全面脱贫致富,年人均收入由4961元增加到7320元,贫困人口由72人减少到4人。积极运用“互联网+”,将农产品推向全国消费市场,引进阿里巴巴建设特色农产品馆,将麻辣牛肉、豆腐干、龙安柚等农产品销往了全国,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第四,提高干部群众增收致富本领。村看村,户看户,致富还看村干部。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推动下,广安与北京师范大学紧密合作,围绕“国家级专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的定位,成功建成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用好学院平台,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社区)后备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的学习培训,切实增强村社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第一批次2762名基层干部培训已于2015年4月开班。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学技。广安利用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和各区市县职业技术学校,着眼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最持久的支撑。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乡长到贫困地方工作,广泛开展科技人员一对一到户帮扶指导,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第五,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巩固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形成了父慈子孝、夫妻恩爱、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得到了邻里乡亲的更多关心帮助。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秩序。整合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就业的扶持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每年投入12亿元,对22万贫困家庭幼儿、25万贫困小学初中寄宿制学生、3万贫困高中和中职学生、1000名以上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六,积极开展生态扶贫。现在老百姓既盼温饱又盼环保,既求生存又求生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广安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广安一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集中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重点旅游景区等发展平台,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绿色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降低了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狠抓重点流域环境整治,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确保出境河流水质安全。与中信集团合作,通过PPP模式实施“洁净水”项目,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地埋式处理与地上湿地花园相结合的治污设施,保持了广安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本色。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提高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成果,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2014年广安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广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健康养生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村、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四、坚持政府市场结合 多方筹集精准扶贫资金

广安共有820个贫困村,按每个村投入1000万元扶贫资金计算,需要82亿元。这笔资金从何而来,需要科学系统谋划,从政府投入、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土地价值等各方面深入挖掘,探索出一套筹集资金的体制机制。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投入是关键。一方面,广安用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四川省专项扶贫资金;另一方面,政府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为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支持贫困村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建设,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对贫困村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对易地搬迁建房贫困户给予贷款贴息,积极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

第二,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最急需的是资金扶持。坚持把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村去,让金融“这池活水”更好浇灌贫困村。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抵押、免担保”贷款,并通过贴息、购买保证保险等方式降低贷款风险。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对贫困群众购买农用物资有困难的,及时启用互助资金,确保了贫困群众急需的小额生产资金。

第三,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实践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的具体行动。广安全面梳理从本地走出去的知名乡友、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发动他们饮水思源、回报家乡,积极为他们提供村里的道路建设、公共设施项目、村级小学、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引导他们为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尽心出力。华蓥市创造条件,引导本地成功人士唐果在家乡高兴镇高兴村捐资3000万元,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让家乡群众迅速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第四,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将农民的核心资产转化为资本,是改变贫困群众的收益层次、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在全市范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林权、房屋进行确权登记,由国土、农业和林业等部门发放各类权证,农村资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成为了可以量化、实现收益、具有保障的财产权益。同时,稳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试点,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农民出租闲置空房,或利用自有房屋开办农家乐、乡村客栈,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第五,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贫困村要打翻身仗,光靠 “外援”是不够的,还需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广安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村民自建,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成为有形资产,在脱贫事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同时,强化群众监督和群众评价,让更多群众成为民生项目监督的明白人、有心人、热心人,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在群众的监督下发挥更大效益。

对于精准扶贫所需的资金,广安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聚合效应,采取政府、市场结合,多方筹集扶贫资金。与此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防止截留和贪污行为,防止挪用扶贫资金搞形象工程,真正把扶贫开发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廉洁工程。

五、强化精准扶贫保障 凝聚强大合力

在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安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对扶贫开发认识上的提高,行动上的自觉,是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关键。只有大家用心扶贫、真扶贫,做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坚持把精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抓。广安市县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之一,真正做到工作部署上经常研究,政策资金上加大倾斜,干部配备上优先加强。以县为单位,制定精准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扶贫村的发展规划,明确具体工作目标、政策措施、实施步骤、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组织相关部门抓好落实,把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等工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为贫困村派去村支部“第一书记”,调动他们在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只是精准扶贫的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贫困群众自身努力这个内因。广安加大对贫困群众教育力度,引导他们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由外因影响变为内因驱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和民主权利,让他们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着力畅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渠道。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广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扶贫捐赠减税免税等政策举措,通过给荣誉鼓励、用政策引导、以机制推进,汇聚壮大社会扶贫力量。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精准扶贫。加强舆论引导,弘扬“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精准扶贫、参与精准扶贫、支持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是“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打好扶贫攻坚战,保证城乡贫困群众不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上掉队,是广安市委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下一步工作中,广安市委市政府表示将牢记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坚持把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有机结合,把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有机结合,把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干在实处,奋力夺取扶贫攻坚全面胜利,让小平家乡提前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广安篇章。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安精准扶贫
广安清廉地图
The influences ofsupplemented subgroups on the structure of finite groups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广安要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专访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