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标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例如:国内的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而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也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还包括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的内涵。智慧城市更加贴切的理解应当是“Smarter City",一个更加智慧的城市。这个城市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发展和环境更加平衡,使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的人。本文将智慧城市和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联系起来研究,希望能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的发展。
一、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的研究
1 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
术的蓬勃发展,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各行各业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由于智能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轻松、有序、高效的现代生活环境,智能系统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智慧地球、智慧城市这些概念的提出,把智能系统学科的发展与城市生态、低碳城市、便捷舒适等发展概念联系起来,使得人类对于未来发展从传统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转变为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的方式。另一方面,自行车是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的研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促进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停车场的智能管理的发展趋势也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盛行,但主流方向是四轮汽车。依托现在高科技的智能手段,国内外对目前日益突出的四轮汽车的停放、收费、安全和空间合理性布置等问题实现了智能式服务解决。反观自行车的智能停车装置的研究,却稍显滞后,然而,自行车的智能停车装置也同样具有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意义。就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智能系统的发展趋势而言,智能系统会越来越多地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行车智能停车也不例外;就目前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现状而言,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自行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也符合全球倡导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趋势。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节能减排的出行方式,其中也应该对自行车的智能停放、安全问题、空间合理性布置等一系列问题实现智能化解决。
国内我们常见的基于螺旋式的停车架较多,也有较为先进的多层循环式自行车库,后者在空间布置上更为合理。而现在很多城市的地铁附近采用刷卡式的自行车停放系统也向更为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专攻潮汐和防洪系统的技术公司Giken Seisakusho研发出了地下自行车停放系统,这种圆柱形自动停放系统,直径8.15m,深入地下11.65m,可以停放204辆自行车。骑自行车的人需要每月交付一定费用才能拿到个人的停车卡,使用ECO-Cycle停车服务。无论在哪儿,只要想停车,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行车停放在地面上的停车间(像个报亭一样)门口并刷卡,机械手钳住车子,然后门自动打开,自行车进去,消失在地底下。整个过程只需8秒钟,取回自行车也一样迅速。而这种地下停放系统的智能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合理性布置上,在安全停放、公共服务上也为智慧城市的自行车停放系统提供了一个典范。
二、智慧城市理念在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中的科学运用
智慧城市理念在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中的科学运用,使得停车装置更加“智慧”。自行车的智能停车装置由传统停车架的方式转变为智能式停车,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停车功能,也不再需要传统钥匙锁的装置;设计上更加人性化,在空间上、布置上无需占用太多空间,同时更为简洁、美观;在停放安全上有了保障;方便人们出行,在实现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上有了进步。
智慧城市的理念使得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的建设以现代高科技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对于智能停车的建设要求是,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对于智能停车的建设要求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来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的发展运用,为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节能减排意义的出行方式,提供了便利。
三、结束语
总之,自行车停车装置系统实现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部分。智慧城市理念在自行车智能停车装置系统中的科学运用,也为实现我们的“智能生活”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以“以人为本”为首要特征,以协同整合为主要形式,以创新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的智慧城市,将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