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柱
我珍藏有一本1938年苏共中央政治书籍出版总局授权,由莫斯科国家政治文献出版社1938年2月11日发排,1938年4月2日刊印的《中国红军西行记》俄文版。该书通过辑录的廉臣著《随军西行》和杨定华著《过雪山草地》,系统地向当年原苏联人民介绍了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史实。此书由艾·介武鸣主编,尤德洛维奇艺术设计,耶· 鲍伯洛娃技术编辑,由位于莫斯科红色无产阶级路16号的《红色无产者》印刷厂承印。莫斯科出版的这本书流落在民间已78载,迄今为国内首次发现,堪称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
该书长22.5厘米,宽14.8厘米,全书正文80页,俄文4.6万千字。封面为“中国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行军路线图”, 路线图上方印有俄文廉臣、杨定华,路线图下方印有俄文书名“中国红军西行记”,书名下方为出版单位和出版时间(图1)。扉页的背面是目录和版权页(图2、3)。书内配有压题和压尾的三幅各异的木刻红军行军图(图4),正文内还附有“红军领袖毛泽东、朱德(图5)”;“ 中国红军开会” ;“周恩来(图6)”等十多幅珍贵照片,在“红军指挥员将军”这张照片的三位指挥员中,有一位当年带领十七勇士“缘木爬上险隘,绕至左侧从后面投掷手榴弹,奇袭敌军”,攻占腊子口的红二师师长陈光将军(图7)。陈光1953年被错定为“反党分子”,1954年含冤去世。所以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各种长征名录和长征史料未见提及这位名将。直到1988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其“反党”结论,正式平反,恢复名誉后,陈光及其生平事迹才重新出现在有关史料中。
俄文版《中国红军西行记》,在近2000字的前言中,编者简明要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抗战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倡议并力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中国红军胜利长征,成功完成战略转移的英勇壮举,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红军、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者由衷的敬佩和赞扬,认为“红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采取机动灵活、攻其不意的战略战术,成功突破了重重封锁”,“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强大战斗力,也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强大”。还写道:“红军长征参与者在书中讲述了红军领导者的杰出才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叙述简单真实。苏联读者读起来定会心潮澎湃。”
廉臣著《随军西行》即《随军西行见闻录》,和杨定华著《过雪山草地》即《雪山草地行军记》的原文均无小标题,该书中的小标题应是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出版时加的。
这里有必要分别对廉臣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和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的情况作个简要介绍。
《随军西行见闻录》廉臣著。廉臣即陈云,1905年生于江苏青浦县,15岁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和党务工作。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3年1月,陈云随同博古离开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1934年1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白区工作部部长。在1934年10月中旬开始的长征中,担任五军团(后卫军团)中央代表,后改任军委纵队政委。1935年1月,红军占领贵州省遵义县城时,陈云任遵义警备司令部政委。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红军四渡赤水进入云南后,任渡河司令部政委,同司令员刘伯承一道指挥部队北渡金沙江。1935年6月,红军到达懋功后,陈云遵照中央的决定,作为中央代表,离开长征队伍,到上海领导恢复和开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
陈云在当地地下党员灵关小学教员席懋昭的护送下,依靠哥老会的关系,经过了土匪区,进入天全城。再通过席懋昭的关系,取得了县政府的护照,经雅州到达成都。随后在刘伯承朋友的帮助下,到达重庆。然后乘坐民生号轮船于6月底到达上海。此时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已连续4次遭受严重破坏。他一时找不到组织关系,几经周折于7月底才接上了组织关系。这时,党组织通知在香港等待指示的潘汉年来沪见陈。与此同时,陈云等接到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指示,要他们立即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于是,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陈云、陈潭秋、杨之华、何实嗣、曾山等,于1935年8月5日前后,从上海出发,乘坐苏联客轮秘密地到达海参崴,两天后又启程赴莫斯科。他们到达莫斯科的时间是8月20日,共产国际“七大”刚好也在这一天闭幕。陈云回忆说:“途中经半月,到达之日适逢国际七大结束。”
陈云在上海期间和在赴苏联途中,回顾刚刚经历的长征,思考和准备了向共产国际的《报告》,并写下了此后整理成文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在莫斯科期间,陈云化名“史平”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莫斯科列席了少共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成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三位正式代表之一。陈云于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陈云在莫斯科期间,将《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廉臣”的化名,于193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并相继连载。文章注明“廿四年八月于沪滨”,意即1935年8月写于上海。
对于很长时间没有直接得到来自中共中央消息的共产国际来讲,陈云的报告和《隨军西行见闻录》,有效地沟通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群体同共产国际的关系,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增加了他们对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群体的信任。参加会议的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曼努伊尔斯基说:“这是极珍贵和十分重要的材料……看到了一个确实在中国成长为一支巨大力量的生气勃勃的党。”如今,我们从这本俄文书的按语中对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以及对毛泽东、朱德等的评价即可见一斑。
1936年10月7日,《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莫斯科出版了中文单行本(图8),并很快传入国内,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日军占领区流传((图10、11)。
陈云在这本近3万字的书中,假托一名在江西为红军所俘,被动员参加红军的国民党军医的口气,叙述了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出发,至1935年6月进入川北天全,芦山的神奇经历,真实地讲述了红军如何冲破国民党的五道封锁线,如何调虎离山从容渡过金沙江,如何抢渡大渡河,以及如何与彝族歃血为盟等情况,文中还边叙边议红军为什么能节节胜利的主客观原因,写出了当时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的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真实面貌,同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史实。
新华社在1995年4月17日“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一文中,指出陈云是“第一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由于《随军西行见闻录》的著者“廉臣”,直到1985年才得知是陈云之化名,在此之前,史学界对这本书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认识不够,成为当今鲜为人知的一本书。1985年,红旗出版社重新再版了这本书(图9)。
《雪山草地行军记》,杨定华著,全文2.4万千余字。最先在巴黎的中文《救国时报》上连载,从1936年12月28日至1937年6月25日,共计18期连载完。以后国内出版了单行本(图12、13)。
从《雪山草地行军记》的作者杨定华1936年6月所写的前言中得知,作者原在国民党十八师张辉瓒部任无线电台机务员,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龙岗战役中被俘,后参加红军。长征时在中央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队第六分队任机务主任。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于1936年春,随东征部队出师抗日到达山西,后因胃病严重,被批准回上海治病。养病期间,在《全民月刊》上读到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后,萌发了把“记忆最深的雪山草地行军一段事情写下来作为投稿”的欲望。作者分“雪山行军的开始”、“草地行军的阶段”、“雪山栈道的行军”3部分,记述了红军自西康境内过夹金山,到过草地和岷山,进入甘肃的艰苦情景。
从书中描述长征的情景看,作者杨定华肯定是亲历长征的人,但杨定华是笔名?托名?他到底是谁?据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敎授、国内著名长征史研究专家李安葆,从履历、亲历长征过程,亲历长征者的证言、以及曾用“杨鼎华”笔名等方面考证,认为“杨定华”就是邓发同志。这一结论还需史学界进一步论证。不管结果如何,但是“杨定华”留存下的《雪山草地行军记》一书,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之后,杨定华又在《救国时报》从1937年7月5日至1938年1月20日上连载了《从甘肃到山西》一文,记叙了中央红军从翻越岷山后,进入甘肃、宁夏、陕北结束长征及红军东征进出山西的经过。
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说明中就指出:《随军西行见闻录》《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山西》等三篇,比较系统地描述了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其余的文章大部分是这三篇文章所叙述的某些事件的特写。
陈云和杨定华的原作,特别是《随军西行见闻录》,使用的语言是半文半白,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很有古典文学的风趣和幽默,但直译成俄文,由于两国文化、语言、风俗、认知上的差异,就比原作逊色了。再加之苏联的编译者对中国和红军长征了解的局限,难免有翻译不够准确,甚至有译错之处,而且文字有删减。即使这样,该书仍是了解研究当年共产国际、苏共中央以及苏联人民如何知晓评价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在红军胜利长征8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特发表此文图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