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再就业是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出路

2015-04-29 17:30范永林
大观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

范永林

摘要:本文从心理、能力、市场三个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困境;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导致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失业原因、就业出路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有效促进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维护农村长期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丧失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就业安置难。《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做了具体的规定,安置方式主要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用地单位安置以及货币安置3种:第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方式的风险较大。比如集中开发式安置模式,由于农村集体生产经营项目存在权责不清楚,运行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经营风险较大,一旦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状况,就会造成农民失地又丢钱。第二,用地单位安置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加快,用于市政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非生产性项目的越来越多,难以提供大量岗位安置失地农民。第三,一次性的货币安置方式存在很大弊端。这种安置模式是指征地部门将征地补偿费用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让其自谋出路。单一的货币补偿方式,很难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2.就业质量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紧缺与农村综合能力低下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竞争意识不强,整体素质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失地农民与就业岗位对接难度增加,“有人无岗,有岗无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

3.就业竞争力弱。失地农民属于非自愿转岗人员,其整体素质甚至低于自主流动的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大龄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择业观念比较保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难度较大,要转岗就业十分困难。二是文化程度偏低者。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在就业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差,非农就业的成本较大。三是女性劳动力。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一半。在劳动力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身体素质不同,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雇佣男性劳动力,这样就使得女性劳动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4.就业保障差。第一,工资薪酬低,几乎没有福利。大多用工单位把最低工资线作为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有的甚至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上涨部分相抵消后,农民工工资实际上是负增长。三是福利少,由于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不对接,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很低,失地农民可以获得的社会福利呈现为制度性缺失状态。第二,用工不规范,劳动权益无保障。一些用工单位为逃避责任,降低用工成本,不愿意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合同内容也只是单方面强调用工单位权利,规避有关的法律责任。

二、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1.心理原因。失地农民就业意识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造成了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城郊失地农民因为其区位优势,不愿屈身于一般性就业,对工作挑肥拣瘦,对劳动报酬期望值较高。新生代的失地农民对职业要求较高,不愿从事工资低、工作累、条件差的工作。另外,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有靠政府解决就业问题,要政府安排工作的依赖思想,缺乏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能力原因。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难以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镇劳动力进行公平竞争。这样就增加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失地农民原本从事的是直接农业生产劳动,大多数失地农民都无一技之长。专业技能缺乏导致失地农民难以适应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成为制约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一大瓶颈。

3.市场原因。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待业人数庞大,包括城镇下岗职工、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待业群体。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每年大约900多万,且不考虑失地农民和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城镇就业岗位缺口就已经达到600多万。另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投资减少、出口下降的冲击下,劳动力市场拉动就业能力进一步减弱,一定程度上对新增失地农民就业产生挤压效应。面对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城市就业市场,失地农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三、失地农民就业出路的政策建议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建立“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就业培训体系,让失地农民真正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提高转岗就业能力。

2.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就业信息网络。成立乡镇就业服务中心,并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搞好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失地农民和用工单位信息联网机制,及时对就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及反馈,使之成为失地农民和用工单位沟通的桥梁。

3.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挖掘农业内部消化能力,带动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加强与劳动力输入地区的企业的劳务合作,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实现失地农民异地就业。实施积极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创业扶持政策范围,在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相关部门要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办理效率,让失地农民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设失地农民信息统计数据库,对失地农民进行失业登记,以此作为提供失业救助的主要依据。通过失地农民失业救助制度,对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在一定期限进行失业救济,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
基于推拉理论的失地农民“走出去”再就业问题研究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对策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失地农民创业引导:基于生计可持续目标的研究框架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就业是破解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评杨盛海《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