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与思考

2015-04-29 16:37代桂云
大观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

代桂云

摘要: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由来已久。新时期,区域经济差异更是不断扩大。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西方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为依据,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财政政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纵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经历了四次重大调整: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内地、边疆区域均衡发展方针,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第二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入过渡阶段,中央政府重新肯定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国家投资建设重点开始东移;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政策进入梯度推进时期,沿海地区全面开放,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第四个时期,虽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政策,东部地区发展仍然领先于中西部,并且区域差异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愈演愈烈。

二、经典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有很多,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于1950年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增长极是指推进型产业或企业,这些产业能够通过自身产出和购买的扩大带动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出和购买。20世纪60年代,L.罗德文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增长极概念被赋予地理空间含义。该理论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二)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继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之后,冈纳·缪尔达尔又提出一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即建立于“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之上的二元经济理论,缪尔达尔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他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某些区域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先发展起来,则就具有逐渐累积的优势,这种优势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形成并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缪尔达尔认为一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很可能以其他区域的落后为代价,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累积循环性质。

缪尔达尔认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拉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

(三)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边缘”理论。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有效需求层级的分析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恰恰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宏观原因。有效需求不足会对生产行为产生两个影响:一是,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优质生产要素或者说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得到使用,而其他劣质或者说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则处于闲置或者潜在闲置的境况;二是,厂商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那些由于某些原因先天或者后天具有竞争优势的厂商得以生存,劣势企业被大量淘汰。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和厂商面临先天的劣势,更加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最终结果使得优势资源聚集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劣势资源聚集的地区则经济启动非常困难。

(二)财政政策层面分析

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提速,这对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惯性和资本投资“齿轮效应”的影响,中部和东北部固定资产投资曲线向东部靠拢,西部与之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拉大。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项目投资是一个风向标,作为体现政府意图的重要工具,其投资趋向和动态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的倾斜,引致了私人投资的跟进。而对于投资来说,由于投资乘数的效果,会使得国民经济带来数倍于投资增长的增长,而国民经济的积累,又会使得投资额进一步拉大,导致更大的不平衡。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合理利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引导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政府可以采用“级差分税制”——东部地区保持较高的中央收入部分的比例,而中西部地区则完全可以降低中央收入部分的比例,让中西部地区可以有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性投资以及给与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在经济发展启动的初期,由于社会总资本的相对缺乏,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

(二)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的金融政策

区域协调性问题处理地比较好的国家都十分关注运用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实行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准备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倾斜。考虑到落后地区货币乘数较小的现实,应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好用活财政政策 推动民族宗教事业发展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