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岩洞里的悲壮历史

2015-04-29 00:44:03戴延兴
美术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八百壮士桂林历史

戴延兴

唐宋以来,历经千年,桂林素以优美的青山绿水闻名于世,古人今人盛赞桂林之美的诗文不计其数,神奇的自然力量把桂林塑造为人见人爱的人间仙境。然而,世人万万不曾想到,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疯狂的日本侵略者残暴地将战火引向桂林,把大量炸弹、毒弹投向桂林这一块静谧而美丽的土地上,日本侵略者的孽径令人发指。

1944年是农历甲申年,原是抗战大后方“广西华丽城市”的桂林,最后由于日寇铁蹄的践踏,全城被毁,成为桂林历史上的最大悲剧。

桂林有上千年城市建设历史。早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即设桂林、南海、象三郡,今桂林地方属桂林郡。桂林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这里青峰静立,江河清泠,桂林山水四季之中变幻有不同的奇妙景致。数千年间中原大地历经战争无数,而桂林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初时是何等的美丽、宁静和祥和。从现存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其时桂林城区遍布传统样式的青瓦房,青山脚下是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漓江清流中百舸竞发,桂林民众生活在与世无争的诗情画意当中。

查阅许多的历史资料,1944年的上半年,尽管遭到日军数年断断续续的空中轰炸,由“新桂系”重点经营的省会城市桂林在经济、教育、文化方面仍然维持繁荣局势。“1944年,全市已有分属国民党中央、各省及私营商业银行共20余家。交通发展也很快,铁路有湘桂线,公路可连接湖南、广东、贵州等省,民航班机可通重庆、香港,桂林一时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教育方面,当时共有大专院校9所,公、私立中学10余所,小学100余间。”(魏华龄《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当时的东门、西门与北门是大米集散地,生意兴隆,日吞吐量达几十万斤,漓江运粮的大小船只在400艘以上。到了1944年上半年,桂林人口增至近60万,每日消耗的大米在50至60万斤之间。”(钟文典主编《桂林通史》)此时桂林的工业发展迅速,包括橡胶类、酸碱类、制革类等新老工厂达到123家,抗战时期工业的大发展是桂林经济史上的里程碑。

同其他沦陷的城市一样,中国军队未能阻止日寇南进桂林的铁蹄。眼见衡阳失守在即,桂林城防司令部分别在6月27日、9月8日、9月12日发出一号、二号、三号疏散令。战前的桂林,群山屏住了呼吸,江河怒视着天空,一时间桂林城市一片慌乱,桂林难民向西南方向大撤退揭开了1944年苦难的大幕。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急于躲避战争灾祸的人们争先恐后往城外奔逃,逃难途中,骨肉分离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因车辆碰撞或因劳累饥饿等原因,致使沿途散落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

全州黄沙河失守后,桂林面临一场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

10月28日,日本侵略军15万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首先向东郊的屏风山、猫儿山发起攻击,驻守山上的两个营士兵顽强抵抗。11月6日,守军在普陀山、同乐山、七星岩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大多士兵身受重伤,毫不退却。11月9日,日军重炮对独秀峰、风洞山、老人山猛烈轰击,日军同时从东郊渡江攻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日军攻入市区,守城官兵仍士气高昂,宁死不屈,在桂林古城与敌人开展巷战,直至战斗到最后,无一人投降。

两万八桂子弟兵在桂林浴血抗敌是一段极其惨烈的历史。在那血腥的瞬间,漓江清流中漂流众多敌我双方士兵的尸体,成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桂林保卫战是极不对等的较量,战争残酷进行了13个昼夜,守军将士们为保卫每一寸土地、为捍卫民族尊严把生命置之度外,他们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血性,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访问记者说:“我不懂什么派系之争,但我知道这场战役的那些军人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而死的,这已经足够了。”

桂林甲申之役给美丽奇幻的七星岩蒙上悲惨的黑纱。在东郊猫儿山、屏风山防守失利后,穿山、普陀山、月牙山等阵地也相继失守,在久战无援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31军131师391团指挥所、第一营指挥所、野战第三医院及一些零星部队的士兵、伤员共800余人退入到七星岩洞内,以期凭藉天然屏障抗击敌人,保护和救治受伤的士兵。然而,穷凶极恶的日本军队公然违背国际人道主义法,惨无人道地使用毒气弹化学武器、火焰喷射器等极端手段,致使洞内未及时逃出的士兵、医务人员和伤员全部死亡。为了彰显英烈,民国桂林市政府在普陀山为八百壮士和在保卫战中殉国的阚维雍、陈济桓、吕旃蒙三位将军建立墓碑,蒋介石为墓碑题写“英风壮节”四个大字,如今此地成为桂林市七星区国防教育基地。

我们很想知道,1944年发生在桂林美丽七星岩里的惨烈历史有哪些细节?当时如此多的守军和伤员长什么样?在洞里如何阻击敌人的进攻?没有外援供应他们的生活怎样?遭到日军毒气投放人们如何应对?在死亡危难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向日寇投降?……然而,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世人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哪怕是部分?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这一切,将无从钩沉,“八百壮士”,这也许永远只能成为后人纪念的巨大符号。

甲申八百壮士罹难距今71年,为此撰文以祭:

松竹涌泪,漓江哀号。桂林血染,是年甲申。

日寇凶狂,犯我南疆。八桂子弟,奋起抵抗。不畏强敌,保我家乡。八百壮士,磐石坚强。抵御江东,岂惧伤亡?退守岩洞,七星依傍。玄武护佑,赤枫屏障。不料日军,施放毒气。戕贼人性,违背天良。八百英豪,无一投降。岩石披血,青山悲怆。铿锵忠骨,安于博望。云天气节,民族脊梁。英风可泣,当为国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各地都以各种方式以纪念和庆祝这一伟大的日子。前几年,出于对家乡桂林的热爱和对桂林历史的了解,我产生了创作桂林保卫战题材作品的想法,今年初,我接受了桂林市文学艺术研究室课题项目任务,对71年前的这场战争进行深入思考并寻找既能体现民族精神又具有形式意味的表现基点。在创作构思之初,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折腾了一段时间。经反复比较,反复思量,确定了如下想法:一、必须按历史题材精品的要求进行创作:二、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三、要体现显著的地方特征;四、要体现个人艺术特色。不少画友建议,当今画坛正流行形式主义,既能讨好,也省时省事。毕加索揭露二战期间德军暴行的著名作品《格尔尼卡》的确是一幅超越现实主义的旷世之作。

中国画《甲申八百壮士祭》重现了当年在七星岩中我军将士被日本侵略者施放毒气宁死不屈的壮烈场面。这一题材作为绘画形式进行创作,尚属首次。由于事件发生距离现今时间久远,直接史料十分缺乏,创作之中自然碰到不少艰难。画面将出现的人物、服装、枪支、器械、环境等,所有相关资料都必须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去收集和表现,尽量避免因创作出现低级错误而影响英烈形象。创作草图经过反复推敲定稿以后,我请了有关专家再行讨论与斟酌,吸取意见,同时查找到战前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历史照片,照片里桂军在冬天里身穿棉衣,而脚上仍然是夏秋时穿的草鞋,继而将士兵布军服改为棉军服,将布鞋改为草鞋。这看来很不协调的衣着进入画面,却为作品带来强烈的历史感和艺术表现力。创作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我专程赴全州对当年从七星岩侥幸逃脱的幸存者黄海潮先生进行采访,毕竟黄海潮先生已是95岁高龄,受记忆和听力影响,不能提供太多详尽细节,但老人知道我们的意图后,奋笔挥毫给我们写下“不做亡国奴”五个大字,铿锵朴素的五个字是老人的内心流露,也是71年前八百壮士共同呐喊的强音。为此,我特意在画幅中央设计了一位仰天呐喊的士兵,身边安排一位士兵裸露上身,紧握枪支,这一仰一俯构成三角形有力组合,以力图表达英烈壮士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忠义豪迈。而在对日军的形象处理我着意于其防化服装上,防毒面具的夸张描绘更能体现日本侵略者的狰狞本质。

对七星岩洞内岩石的表现我更多使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大笔直线的运用突出了岩石的坚硬挺拔,象征英烈们的坚强意志和拼死抵抗的决心。为了更好渲染惨烈气氛,我从公园里找来落叶和泥土,这些落叶和泥土也许含有英烈的鲜血,与墨汁搅拌后和水淋洒于画中,作为烘托。对过于悲伤的情节的描绘说来心里也很不情愿,天生奇幻而美丽的七星岩在上世纪本不应该碰上如此遭遇。

71年前发生在桂林的悲壮历史已经过去,经过战后建设,桂林浴火重生,如今已是每年接待数以千万计海内外游客的著名旅游城市。也许,游览七星岩的旅游者无从知道八百壮士的历史,但是桂林的人民会对这些无名英烈久久怀念。

猜你喜欢
八百壮士桂林历史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八百壮士”历史记忆之建构与传播历程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洪秀柱称台湾拒统是死路一条
环球时报(2018-07-02)2018-07-02 04:25:20
评沈虹光新作《壮士无言》
文学教育(2017年4期)2017-04-10 08:47:34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桂林游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