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圈眼里的智能汽车

2015-04-29 11:37曹晓昂
汽车纵横 2015年10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联网汽车

曹晓昂

一直以来,关于互联网要“颠覆”汽车产业的传言似乎从未曾停息,那么,面对智能汽车如火如荼的势头,以创新为自身使命的IT人士又将有怎样的举动?本期我们采访了乐视EUI研发高级副总裁、乐视车联网CTO饶宏,以及上海博泰公司的创始人应宜伦。在IT圈里,他们被视为距离“汽车”最近的人。

乐视:我们一定会造汽车

作为乐视EUI新领军人,饶宏目前在率领乐视车联网和乐视EUI研发团队搭建汽车版人机交互系统和开放平台。据了解,乐视正在打造“乐视超级汽车”,这将是全球第一家实现六屏联动的企业,手机、Pad、PC、TV、电影院、车载屏这六块屏——这些生态都会在乐视的车联网产品体现。饶宏表示,当传统的UI还在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乐视EUI已经将人与生态的交互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并强调应用开放、生态开放。目前乐视车联网已经与北汽、阿斯顿 马丁等传统汽车企业进行了合作。

记者:作为乐视车联网的CTO,你可以算是IT界的“汽车人”,能否为我们谈谈你眼中的智能汽车?

饶宏:相对于传统的“汽车人”来说,我肯定是个外行。我本身是从IT业过来的,‘智能这个概念最早可能是从智能手机提出的,这几年又出现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家居。以我对智能的理解,现在的智能手机是智能做的最好的,虽然也谈不上是真正的智能,但是跟传统的手机相比,它解决了互联和开放,在我们IT圈里面,这叫做智能手机的1.0版,在下一阶段才真正要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

记者:你是曾经的“IT人”,为什么选择从事汽车这个行业?

饶宏:因为我家住在北京的海淀区,上班在朝阳区,每天横跨整个北京城,基本是很痛苦的经历,大家一直在谈车要智能化,我认为车的智能化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是以人为中心。现在像宝马等传统汽车企业一直注重驾驶性能,但对于我这种人,我根本不想驾驶,我只想让汽车把我送到办公室里,我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人在车里面不需要繁重劳动、不需要高度精力集中,不会一不小心出车祸什么的,这是车要解决的。除了运动员会去玩车,对我来说,车就是把我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我希望在车里面可以享受生活,而不是繁重的劳动,这也是我们乐视对于汽车的理念,所以智能汽车的第一阶段要解决开放互联,第二阶段解决人工智能。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你对于智能汽车的理解?

饶宏:关于智能汽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没有关系,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认为现在的车不够智能,所以才对智能汽车比较期待。传统的汽车企业在驾驶操控这些方面的体验已经做到一定的阶段了,再往上要提高5%都很难,但是在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智能汽车,我们的理解是智能汽车要真正解决的人在车上的体验问题。在这个方面,汽车人需要开放互联,需要IT行业的人才、娱乐行业的人才、还需要提供云服务的人才、提供内容的人才……我们认为需要7个行业的人才合在一起,才可以把车的体验提高到一个台阶。

记者:那么,乐视真的要造车吗?

饶宏:会造车。大家可能觉得乐视经常炒作,但其实乐视说的事肯定会做,是脚踏实地地在做。

记者:你们为什么要参与到汽车行业来?

饶宏:我认为就车身、驾驶性能等方面来说,传统汽车企业有它的长处,但现在车里面有感知元件,却没有大脑。车联网技术更多的是车的大脑,对于怎么改造车的大脑,IT行业的人更有经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如果汽车行业还不进步,我们这些外行人造车的机会就会更大。

记者:你觉得现在的车是无脑的?

饶宏:现在汽车的控制决策系统主要是感知,这相当于条件反射性质,这也是智能,但却是很初级的智能。

记者:那么你们准备怎么造车?

饶宏:我们乐视造车,传统行业当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合作,比如说安全方面、传动底盘技术等,但汽车的大脑绝对是我们自己做,因为我们对汽车大脑的理解和传统汽车行业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希望按照我们的方式来做,这也是我们的价值。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要颠覆汽车行业?

饶宏:可以采用合作方式,并不是颠覆,要颠覆的是用户体验,而不是某一个企业。现在汽车的用户体验已经到了需要颠覆的阶段。这就像功能手机一样,再怎么做,做得再好,也会被颠覆,因为产品的形态被颠覆了。补充一点,iphone(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我当时在摩托罗拉,我们做结构和设计的人员拿着摩托罗拉的质量标准去比较,觉得苹果的东西太差了,诺基亚的人也同样这么说,这是当时地球上手机行业的老大和老二,但今年他们在哪?

饶宏:汽车上车载系统的学习能力、云端综合一百万辆车的信息集合在一起,通过后端的云以十万台计算机处理产生更新的信息,然后再反馈到每台车上——,我们的云服务系统的计算能力,这是我们相比传统车厂的优势所在,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所在。除了系统开放之外,我们还开放了心态与传统汽车人、汽车行业合作,例如传感器、雷达技术等,这种传统的汽车配件,我们会尽可能地跟传统汽车行业的供应商合作,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在汽车的大脑,人工智能系统是我们的主要方向。

博泰:给汽车安上大脑

“希望I.P.D.A擎感智能车脑能够凭借博泰六年来在车联网行业的技术积淀,赋予汽车情感,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二代移动智能终端。”这是上海博泰创始人应宜伦(KEN)的期望。他认为在快速移动的汽车里,那些受智能手机影响而形成的在社交、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诸多习惯都将成为驾驶安全的噩梦,而他们的使命就是打造一款继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二代移动智能终端——“智能车脑”,以此来为驾驶者的汽车生活注入情感,让人们不再被机器所束缚,而是在汽车内实现自主、自我的个人价值。

虽然在汽车智能领域,目前一大批实质为“手机上车”或“平板上车”的产品和APP充斥于市场,但显然只有彻底抛开手机,基于车内场景重新开发一款产品才能满足用户在车内的需求,才能重新构建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互联关系,因此,博泰的I.P.D.A智能车脑不但要提供智能手机的一切功能与体验,更要考虑汽车的特殊环境。为此,博泰已经投入两亿元的研发资金,并邀请了前沃尔沃中国董事长沈晖、前梅赛德斯车联网负责人Christoph、前标致雪铁龙车联网负责人Nicolas、前宾利汽车设计室内饰与数字化设计师孙震以及福特全球经济学家张然在内的一大批人士加盟。

记者:在IT行业里,博泰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但在汽车界,了解你们的人并不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KEN:四年前我们创造了全球第一个车内语音交互技术,比Siri早了9个月,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还播出了这个技术,但从静态演示到真正实际道路使用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投入了超过6500万元的研发费用。

记者:I.P.D.A擎感智能车脑的最大特点是?

KEN:以前我们常常用手机导航,今天我们创造了不用手的导航,比手机快15倍。

记者:不用手的导航,是通过语音吗?你们如何解决语音识别的技术问题?

KEN:对。也可以说,我们创造了不用操作的导航。现在很多人在做语音识别,其实很多都是不能用的。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现在终于做出中国第一个在驾驶环境可以使用的语音。语速可以很快,跟人说话一样,声音可以很轻,跟人沟通一样,不管你是四川普通话,南京普通话,广东普通话,哪怕你是山东话、四川话都可以识别,部分上海话也可以识别。风噪、雨噪、胎噪、冰雹噪音,都可以过滤。在2012年,我尝试过,在下雨天,几乎所有的系统语音识别率为零,这样的问题我们遇到过2000多个,今天再看看下雨天我们的产品实测,连后排有人说话都可以识别。交叉路口、简称、异地搜索……所有东西都可以很方便地跟它交流,这对大城市太有用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车内,可以做到用人的交流方式实现100%准确率或者98%准确率的一套非常智能的产品。

记者:智能车脑?是汽车的大脑吗?

KEN:我们拥有着全球最多的车辆数据,所以擎感IPDA智能车脑与车紧密相连。当然,与车辆紧密相连,与汽车安全,与驾驶者的驾驶安全紧密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很多车厂在研发汽车时,内部有无数的信息并不对外开放,因为他们只在最顶配的产品上提供这些功能。基于我们多年的整车经验与几百位工程师的努力,我们将在互联网方面,把所有的汽车都做到与最顶配的汽车统一标准。也就是说,使用者无需花费顶配产品的费用即可随时了解车辆状况,在每次出行前,不用去专业机构,就可以对上千个汽车零件做一次体检;当车辆遇到事故时,也许手机早已因为剧烈碰撞而不知去向,但搭载了IPDA的车辆可以通过车辆信息系统得知事故信息,并立即进行救援;车辆被盗时,可以根据IPDA找到车辆位置,此外,在驾驶过程中,IPDA还会自动根据使用者的驾驶习惯进行评分,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规范驾驶习惯,获得更便宜的汽车保险并节省大量燃油。

记者:你们这个产品借鉴了哪些成功的技术?

KEN:我们是一个中国的公司,我们没有那么多可借鉴的东西,只能坚持原创的创新,汽车中控台这个屏幕从来没有过情感,而擎感iPDA智能车脑将带来汽车内的情感,这也是下一代人工智能与智能城市的互联网情感。

记者:互联网崇尚免费模式,iPDA智能车脑的价格似乎比较高。

KEN:我们不相信免费模式,我们相信用户需要一个好产品,而非免费互联网模式的电子垃圾;一个空空的拉杆箱要8000元、一次贴膜要8000元、一部几乎不看也不智能的电视要几千元,而你每天都需要与汽车接触,我们坚信一个好的产品就应该是高品质的,我们相信从此以后,驾驶者车内的体验会变得真正不一样,也许今天就是一个中国的“苹果”在诞生。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否改变时代,但至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车内超越智能手机的体验出现。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联网汽车
智能手机是座矿
“身联网”等五则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抢占物联网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3D 打印汽车等
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