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

2015-04-29 09:07单福华田立平高新欢任立平赵昌平张风廷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苗情诊断小麦

单福华 田立平 高新欢 任立平 赵昌平 张风廷

摘要 小麦田间苗情诊断指标包括个体和群体长相指标、麦田管理质量指标和农田状况指标。田间诊断就是“看天、看地、看庄稼”,笔者在“看庄稼”中以北京地区常用品种为主,以看叶片为主线,根据其生育特点和各器官的长相,结合土壤和气温等要素,做出比较标准的高产田长相指标,以期在大面积生产中为“良种良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麦;苗情;诊断;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1-052-03

小麦田间长相指标,是指某个品种为了取得高产,各个器官在各个时期应有的长相。以小麦器官形成规律为基础,小麦个体以叶片、群体以叶色的变化作为调整栽培措施的依据;但不同品种长相指标会略有不同,实施中会略有调整。麦田管理质量指标,是指每一项农事操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农田状况指标是指土壤通气、肥力均匀度、水分供给等对小麦所需环境条件应达到的标准。

1 越冬前麦田诊断和管理

1.1 田间诊断

(1)地表松散,无坷垃。地表为绒土。

(2)地表以下半寸见黑墒。分蘖节部位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的50%~60%。

(3)随主茎叶龄长出相应分蘖数。

(4)10月底,日平均气温通过10 ℃时总茎数为750万~900万/hm2。

(5)无黄苗、旺苗、云彩苗。

(6)10月底无杂草、地下害虫。

1.2 田间管理经过细致的整地和播种,土壤有合适的墒情、通气和底化肥,播种至越冬期便不需采取管理措施,此期间土壤蒸发量不大,散失的水分约为7.5~15.0 m3/(hm2·d),麦田地表有夜间返潮现象,可不断补给水分,所以一般不会干旱。整地时造成的耕层结构,在冬前能够保持疏松通气,很少因大雨而致耕层变紧。出苗至越冬期氮肥消耗不超过37.5 kg/hm2,磷肥消耗不超过3.75 kg/hm2,在底化肥充足的情况下,不会有缺肥的现象。冬前麦田应当继续保持耕层的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水分,在形象上要求半寸以下见黑墒,也就是分蘖节深度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用手指可以轻易插入表土3~5 cm。冬前麦田管理上最需着重的是旺苗和黄苗问题。

(1)旺苗。旺苗是由于播种过早,冬前积温接近700 ℃,3叶期前日平均气温接近15 ℃造成的。因此,应当在开始有了旺长趋势时,即第3叶长达到15~18 cm时立即镇压。

(2)黄苗。主要是整地时土壤水分过多,卷泥条形成死坷垃,土壤极度通气不良,导致根系发育不良造成的。从3叶期起形成黄苗,3叶期后首先第1叶叶尖变黄,然后第2叶尖变黄,进一步第1叶全部变黄。只要第1叶尖变黄,就不能出现分蘖,叶片短小、灰暗。这种情况下需经过冬季一冻一化,土壤变松才能得以缓解。

(3) 云彩苗。小麦分蘖盛期以后,由于土壤养分消耗大,株间水肥矛盾增加,缺肥较重的麦田局部的叶色退绿,形成云彩苗。云彩苗大多因秸秆还田,土壤养分用于秸秆分解,致麦苗营养不良造成的。云彩苗经补肥后可以转绿。要在浇冻水时施偏肥。

(4) 除草。越冬性杂草如隔年蒿、荠菜等冬前出苗,春季靠化学除草不易根除。所以应当在10月底杂草出齐以后喷药除掉。

(5) 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危害的主要时期在10月底以前。金针虫在地块间移动较小,在土层上下间移动较大,所以在同一地块内会逐年加重,须撒毒土后灌水防治。

2 越冬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2.1 田间诊断

(1) 检查地表结冻情况和干土层厚度。干土层不超过分蘖节。

(2) 裂缝在冬至前弥堵。

(3) 麦苗状况:11月~12月上旬青枯状况。

正常的麦苗在12月1日前后叶色浓绿,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到12月下旬叶尖转紫变干,叶片中部和基部逐渐退绿;各茎的心叶尖端随之变干,叶片营养逐渐转移到分蘖节处,以保分蘖节不受冻。越冬前由5 ℃降到0 ℃期间,如骤然降温至-13 ℃,叶片青枯,即叶片营养来不及转移到分蘖节处,叶片急冷情况下,表现翠绿干枯,数日后碎裂,越冬后死苗重;进入越冬由0 ℃降到-5 ℃期间,如遇骤然降温至-10 ℃,叶片也可能翠绿干枯,虽死株少,但早播苗的主茎大蘖死茎多。

2.2 田间管理小麦在气温通过0 ℃(北京地区在11月27日前后)时停止生长,为使小麦安全越冬,需做到地面结冻无裂缝,干土层浅及不发生青枯现象。

(1)冻水。冻水的目的是让地表和耕层在越冬期能够结冻,保持地表温度稳定,防止冻害。在生产管理上,为了蓄墒,冻水要求增大水量。灌冻水应在气温通过0 ℃时基本结束,地表封冻晚的年份,最晚在12月上旬大雪节气结束。地表封冻必须立即停水,否则地面上的水结冰,冰盖下的麦苗会窒息而死。畦灌水量应达900 m3/hm2,喷灌水量应不少于600 m3/hm2。

冻水不宜过早浇,若11月上旬灌水,往往在封冻时地表变干,地面不能形成冻土,就会失去灌冻水的意义。

(2)堵塞缝隙。麦田裂缝会导致小麦分蘖节和根系暴露在冷空气中而受冻致死,因此死苗多出现在裂缝处。裂缝出现的原因是耕翻过的麦田耕层疏松,灌大水后耕层土壤变紧下陷,顺垅出现裂缝。裂缝冻害在1月中旬发生,所以应当在12月底以前堵塞裂缝。在12月中旬地表出现松土层时,搂麦或用树枝耙盖,可以弥补裂缝。喷灌麦田一般不会出现裂缝。

(3)干土层。常年小雪节气至大雪节气常有小阳春天气,麦田地表夜冻昼化,这种状态常常延至冬至(12月20日后)。此期间白天解冻的水陆续蒸发,地表变酥土。干土层逐渐加厚,致使小麦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容易受到冷空气侵袭,植株也有相当的蒸腾失水。2月份气温回升,干土层加厚,土虚透风,植株会受到进一步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应压实地表,有喷灌条件的可在2月上中旬喷水,喷灌量不超过75 m3/hm2即可。

3 返青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3.1 田间诊断

(1) 麦田返浆在3月中上旬。2月底田间地表解冻约5 cm深。可以顶凌开沟机撒化肥。一旦地面变湿就不能机械作业,所以追肥期不能迟于3月5日。3月15日前后,麦田冻土化通,夜间地表仍有0 ℃,在这以前即使麦田泥泞,仍可自然变疏松。

(2) 3月15日后灌水的,或泛浆泥泞重的麦田,会有较重的板结,要趁湿破碎。一旦变干,搂麦时结块不碎,松土质量下降。正因如此,返青期灌水一定要掌握夜间气温在0 ℃以下的时期。

(3) 3月下旬(春分前)气温回升到5 ℃以上时,麦田应当绿叶覆盖枯叶。若春分节见枯叶,是气温低返青慢的表现。

(4) 3月下旬地力不均匀的会出现云彩苗现象。此时云彩苗的黄苗处,分蘖退化很快,影响成穗,可局部补肥水,此时个体的分蘖之间逐渐拉开差距,冬前晚蘖首先退化,心叶长势弱的成喇叭口,但返青后的分蘖此时尚未退化。

(5) 3月下旬金针虫开始危害,要尽早对虫害处用毒土结合灌水消灭。

3.2 田间管理气温通过0 ℃时(3月1日前后),越冬植株存活的多少说明越冬期间冻害的程度。冬前的偏旺苗大部叶片叶鞘干枯,存活率只有30%~40%。冬前不过旺的壮苗,叶龄5~6片,越冬存活率可达50%~60%。冬前叶龄3~4片的,存活率可达70%以上,说明冬前叶龄少,越冬抗寒能力强。返青至起身期(3月1日~4月1日)是小麦越冬后的恢复期,小麦生长越快越好,力争在这个期间使植株恢复到越冬前的健壮水平,小麦生长快慢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返青期苗情[1]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冬前旺苗。早播麦冬前积温多,叶龄多,叶片大、叶鞘长。越冬期间大部分干枯,返青后的新叶迟迟不能从干枯的叶鞘中伸出,植株恢复很慢,麦苗素质严重下降。主茎及部分大茎死亡,这种麦田绿度恢复极慢,大多在3月底才能全田变绿,需返青前补肥,以保证在气温上升后小麦立即旺盛生长。可在2月底3月初顶凌开沟施用纯氮45~60 kg/hm2。另外,需在2月下旬麦田泛浆前趁枯叶易断,把枯叶搂出。

(2)冬前壮苗。冬前5~6叶龄麦苗抗寒能力最强,干枯叶片少,越冬存活率高,返青恢复生长也快,麦苗素质不致严重下降。地力高的返青期可不追肥浇水。冬前局部出现云彩苗、未在冻水时施肥的,需施偏肥,可顶凌开沟施用氮素,不宜超过60 kg/hm2。

(3)晚苗。寒露前后播种的小麦冬前3叶1心,带蘖过冬,这种麦苗抗寒力强,越冬存活率大,冬前消耗营养少,一般不会缺肥,但晚播麦争取高产的关键是拔节期干物质必须达到3 000 kg/hm2以上。地力不足或地力不均的必须补足返青期,否则会严重影响产量,以施纯氮45~60 kg/hm2为宜。

(4) 冬前弱苗。冬前弱苗叶龄不一定少,但分蘖缺位多,返青后麦苗素质进一步下降,分蘖提早进入两极分化,成穗率低。这种弱苗的形成大多是土壤通气不良或缺肥造成的,缺肥麦田在11月份即已出现云彩苗。这种苗必须在返青时顶凌追肥,促3月下旬苗情好转,应施纯氮45~60 kg/hm2。

返青期管理的目的是促使小麦尽早恢复健壮,且要照顾到起身拔节之间的水肥消耗。若起身后土壤过早干旱,分蘖两极分化快,往往为保穗数就不能坚持蹲苗。而第1节间伸长初期灌水追肥又最容易引起倒伏,所以返青期当时土壤水分虽然不少,但为了争取拔节前有10~15 d的蹲苗期,返青适当补水是必要的。返青早浇水,特别是喷灌对地温、通气没有不良影响。返青至拔节期氮素消耗量约为45~60 kg/hm2。氮素过多,容易徒长倒伏,所以返青期追肥量要严格控制。

4 起身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4.1 田间诊断

(1)2叶可见至展开,总茎数不少于1 350万/hm2。春2叶长12~14 cm。区别春1叶与春2叶的方法是:春1叶在3月底展开,叶片长约10 cm,叶尖较圆钝,叶鞘长不超过5 cm。春2叶在4月初展开,叶片长12~14 cm。叶先端较尖,最突出的标志是叶鞘长约10 cm,2叶展开后,在2叶与3叶之间有节间伸长。如果春2叶长度超过14 cm,是氮素过剩的表现,如不控制,则春3、4叶长度会大大超标,形成披叶,后期必将倒伏。

(2)3叶展开(4月15日前后),3叶长度不超过18~20 cm,不弯曲。耕层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下,叶色退绿带黄。

4.2 田间管理

(1) 起身期生长。3月份是小麦生长的恢复期,要尽快把长势恢复到冬前水平。春1叶展开2叶伸长是起身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并进生长。起身是植株由匍匐转向直立的现象,春2叶展开时2叶鞘长10 cm,叶片长约12 cm且直立向上,株高加大,故曰起身。当时正是分蘖数的高峰,此后分蘖向两极分化。

(2)蹲苗。起身期对水肥、气温和光照都是最敏感的时期,这时土壤氮素肥效已充分发挥,土壤水分由合适转向干旱。4月中旬气温已由10 ℃上升至15 ℃,若不适当控制氮素的发挥,植株可能趋向徒长,难免后期倒伏,另一方面,植株碳氮比失调,穗分化所需的营养不足,会减少穗粒数。为了防止倒伏,增加穗粒数,在起身初期控制土壤水分的供给,藉以控制氮素的吸收,因而控制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的徒长,可保持株型良好的透光状态,既减少倒伏的诱因,又增加穗粒数。

(3)化除化控。春2叶长度超过12 cm的,是旺长趋势,必须立即控制,若阴雨日照不足,除严格蹲苗外,应在3叶展开前后喷矮壮素或多效唑作为防倒的可靠手段。清明前后1年生杂草已经拉十字(出现第2真叶),应结合防倒进行化学除草。

5 拔节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5.1 田间诊断 4叶展开大茎数900万~1 050万/hm2,麦田进一步退绿,4叶长不超过22 cm,不弯曲。麦田地面透光15%以上。全田不出现严重云彩苗。顺麦垅看,30 m以外不见地皮。判断麦苗长相,拔节前以叶色深浅、叶片大小为依据,拔节后以植株高矮为依据。

挑旗期(4月25日~30日)全田高低整齐,大茎数750万~900万/hm2,叶面积指数5~6,地面透光率5%,地面上20 cm光照强度不少于600 m烛光。全田深绿,麦田封垅,顺垅看,2 m以外不见地皮。

5.2 田间管理 拔节前是以水控肥的时期,拔节后是以水促肥的时期。拔节前既要长成1个3 750 kg/hm2的生物体,又要经过适当蹲苗防止生长过旺。拔节至挑旗是大生物量形成的时期,麦田管理上要严格掌握拔节水的时期和拔节肥的数量[2],拔节水的早晚决定穗数,大茎数为900万~1 050万/hm2时浇水可以保证750万穗/hm2的水平。旺苗要狠蹲,大茎数降到900万/hm2后才能浇水追肥。拔节肥决定穗粒数,浇水时要重施氮肥,保证拔节以后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应施纯氮不少于90 kg/hm2。除非过旺,一般拔节水肥以4叶展开时为中心,最早不过3叶展开,最迟不过5叶展开。畦灌水量不少于900 m3/hm2,喷灌的可以分2次,第1次结合追肥,喷灌300 m3/hm2,第2次在挑旗后喷灌300 m3/hm2。

6 挑旗至开花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6.1 田间诊断

(1)拔节后麦田宏观诊断,主要看植株高矮的整齐程度和穗层整齐度。挑旗后全田始终保持高低一致,叶色深绿。

(2)5月中旬监测麦蚜、白粉病及锈病的发生趋势。

(3)开花期第1叶变黄,籽粒形成期第2叶变黄。

(4)达到品种穗容重上限750万穗/hm2上下,抽穗后穗层呈一平面,不能分辨出麦垅,是6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长相。

6.2 田间管理5月1日前小麦挑旗,挑旗后10 d开始抽穗,又2 d后齐穗,再过3 d全田开花,开花后10 d籽粒形成,籽粒形成后经20~25 d灌浆,6月15日前后成熟。挑旗早1 d,灌浆期就长1 d,粒重可增加2~3 g。

(1)挑旗后田间管理。挑旗时穗数大局已定,开花时无效茎死亡,开花后植株营养向籽粒转移。开花至成熟期尚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45~60 kg/hm2,地力好、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的麦田,开花后可以较多的发挥肥效;地力不足、抽穗前植株矮小叶色淡绿退色的麦田,还可施用最后1次追肥,争取在抽穗前5 d施完,施氮素不超过45 kg/hm2。挑旗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拔节水可以维持到抽穗前不干旱。5月中下旬是北京最干旱的季节,若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光合效率,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所以抽穗至成熟期麦田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植株的高光合效率,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2) 灌浆前田间管理。①5月5日前后根据植株高矮,叶色深浅,缺肥处补施氮素。叶色浓绿高低整齐的不施。②抽穗后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开花前灌水,喷灌水量不少于300 m3/hm2。③5月中旬消灭蚜虫,5月20日前结束。注意防治白粉病和锈病[3]。

7 灌浆期麦田诊断和管理

7.1 田间诊断 籽粒形成后5~7 d(约6月1日)穗层退绿带黄,进入灌浆高潮,每穗有3片绿叶以上,成熟前5~7 d(6月8~10日)穗层全黄,千粒重日增开始小于2 g,每穗至少有1绿叶。成熟时叶片全部转黄,穗下部的颈节带绿,全田金黄。2~3 d后,颈节变黄,麦穗炸芒叶片发白转灰褐,说明已经枯熟,枯熟后3~5 d内必须收割完。机械收割时麦粒含水20%左右,无青粒。

7.2 田间管理 籽粒形成后小麦只有20~25 d的灌浆期,灌浆要求的条件是:①叶片干净(无病虫)叶色深绿功能期长。②灌浆高潮前植株含糖量达30%。③灌浆高潮前充足的日照(7 h以上),灌浆高潮中适合的气温(日平均气温26 ℃以下)。④5月下旬土壤水分维持田间持水量60%~70%才能养护根系。

开花后半个月,6月1日前后进入灌浆高潮,千粒重日增2.0~3.5 g,维持至6月10日前后。再经5 d左右达成熟期。

畦灌的麦田成熟前10 d为停水的最后期限。喷灌的可以一直浇到小麦成熟,喷水可调节麦田干热的小气候。

8 收获

小麦完熟时颈节全黄即可收割,当时的籽粒含水量为25%~30%,收后必须充分晾晒。晾晒期间堆温不能超过40 ℃。枯熟收割。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也需晾晒。含水量13%以下时方可入库。白粒品种要抢早收割,以防阴雨导致麦穗发芽。

收获要求:丢穗、麦穗中混杂麦粒及其他机械损失不超过产量的2%。割茬高度一致,麦秸粉碎长度不超过15 cm,抛撒均匀。

下茬种玉米的麦田,收前检查粘虫发生状况,必要时先喷药灭虫,然后收割。

参考文献

[1] 张述贵.浅析高产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2012(3):35.

[2] 代勇.高产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8(23):208,211.

[3] 谢红联.浅谈如何加强小麦田间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2(4):89.

猜你喜欢
苗情诊断小麦
加强科研攻关 推动农业增产
抢抓早春麦田管理 力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组来晋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苗破土 查看苗情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凤栖梧·植保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