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息在京剧演唱中的运用

2015-04-29 09:06孙颖
北方音乐 2015年11期
关键词:掌握气息控制

孙颖

【摘要】呼吸是京剧演唱的动力和基础,京剧演唱的艺术其实就是呼吸的艺术,就是唱气的艺术,优美动人的演唱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的,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是京剧演唱的核心,也是重要的技术之一,运用好气息,使京剧演唱有一种气息感、鲜活感、生命感,从而显示出京剧演唱的情感和活力,有了气息才会有神、才会有韵味。

【关键词】京剧演唱;掌握;气息;运用;控制;艺术

唱上一段自己钟爱的经典唱腔,或梅、尚、程、荀,或马、谭、余、言,唱得抑扬顿挫,自我陶醉,甚至口干舌燥,声嘶力竭,那都是痛快淋漓,特别满足的。但是,若要唱得神完气足,却并非易事。那么,怎样能够把京剧唱的神完气足呢?那就需要正确地运用和控制气息。下面我就谈一谈在京剧演唱中如何运用和控制气息。

一、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是京剧演唱的重中之重

京剧演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就是唱气的艺术。优美动人的演唱,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的。谭鑫培到了晚年,不但调门不减,反而还长了调,唱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梅兰芳评价说:“谭鑫培是掌握了用气、发音的最科学的方法,所以,能宽能窄,能放能收,刚柔相济,操作自如。”其原因是他越来越会用气息了。这足以说明,优美动人的演唱,必须靠充沛的气息才能得以完成,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撑,有嗓子也唱不久。所以,京剧的演唱,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运用气息的方法,就可以提高、改善演唱的音质、音量和音高,增强演唱的表现力,延长艺术生命。

二、采用“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演唱京剧

京剧演唱要求使用的“丹田气息”,是指“下丹田”,也就是脐下三指的位置。“丹田气息”就是因人在呼气时,所产生的一种向外呼出自然下坠的压力,以及因京剧演唱讲究在演唱时,要保持吸气时胸、喉部的扩张状态的演唱,由此而产生的一种“保持张力”,这种力量增强了气息对声带的控制。在演唱时可使气息缓慢、平稳地呼出。使演唱的气息源源不断,从而带来饱满、松弛、持久的声音。“气沉丹田”呼吸方法有以下优点:首先可使腹部的呼吸肌肉群产生压力,以增加呼气的力量,其演唱的音质、音量就会有脆、亮的效果。其次是吸气的速度快,无声响、无太大的外部动作,吸的深、吸的足。“气沉丹田”的运用,可使喉部和颈部肌肉以及下腭舌根松弛而不紧张,使演唱姿势大方美观。

三、气息控制是所有声乐艺术的核心方法与基础

“气息控制”也称“保持”,就是指气流在出和进之间的调节与控制。在演唱时,气息不能放的太快,要有意识的控制气息放出的量,要多则多,要少则少,即便强音也要“收着放”,弱音要“放着收”,以保证在演唱中有充足的气息支持,从而使演唱流畅、完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呼吸,是维持生命延续的本能。但是在唱歌的时候,则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对气息的控制和调节,因为歌唱中的音高、音色、音量都是依靠气息和声音的有机配合才能获得的,高音和强音则是靠控制气息的流量与速度获得的,并不是一味靠蛮劲来产生。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呼出的气流对发音器的冲击力强,振幅就大,语音就强:用力小,气流弱,振幅小,语音也弱。声音的强弱长短不是靠喉头肌肉的松紧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靠演唱者对气息的适度控制与调节解决的,这样,演唱才能处理自如。

四、京剧演唱中吸气方法的运用

在京剧演唱中,鼻吸是主要的吸气方式。在唱慢速度的唱腔时,如慢板与速度不快的原板、散板、摇板等,采用鼻吸方式。而在唱快速度的唱腔时,如快板和速度较快的原板、散板等,用鼻子吸气来不及,就可以采用口鼻同时吸气或单用口吸,但嘴不能张得太大,可半张半吸气。总体来说,在京剧演唱时应尽量多用鼻吸,这样的气息比较卫生,也可保证呼吸的深度。因为口腔吸的方法,所换之气只在胸部,这样的气息就没有深度。而没有深度气息的支撑,往往会感到气不够用,最后只好光凭嗓子喊叫。

在吸气时要使人听不出来半点声音,吸气动作不可太大,应该身不动、肩不抬的吸入。换气的动作是在腹部,而不是在胸部。但在吸气时,胸腔有较大的扩张感觉。

这种无声的吸气,可以使人感到自然轻松。歌唱家吴雁泽在谈吸气时说:“吸气时,腰部周围要有膨胀感,两肋扩张,胸部微微挺起……有用额头吸气的感觉,额头两侧的太阳穴部位有升起的感觉和胸部敞开的感觉。”

总体来说,唱戏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唱气,因为气是基础。梅兰芳说:“气”一旦与艺术创造沾边儿,它本身也美了起来,它将获得韵味、力度和自有驰骋的天地。

猜你喜欢
掌握气息控制
自然的气息
“春的气息”
精心设计情景 引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