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问题研究”(14XZS009)阶段成果;宁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项目编号:BQD2012016
摘要: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幸灵州与铁勒等十一部少数民族在此会盟,会盟后在漠北建立了羁縻府州,北方少数民族尽归大唐。灵州作为会盟之地,有其重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是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交流的前沿,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交通也较为便利,且这里由于黄河灌溉,自古就是重要的粮仓。灵州会盟后,北方及西北地区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民族融合进程加速,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
关键词:灵州;羁縻府州;李世民;铁勒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幸灵州,参加与铁勒等十一部少数民族的会盟一事可以说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件之一,它对于我国古代羁縻府州民族政策的制订,北方及西北边疆的安宁,民族融合的加速,中华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了羁縻府州制度
羁縻府州,“羁”马龙头,“縻”,牛缰绳,“羁縻”一词原意有牵系,束缚的思思。后引申为笼络使不生异心。羁縻府州是唐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管理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事务的特别行政机构。唐朝羁縻府州制始于唐武德年间,发展于贞观初年,成熟完善于灵州会盟后贞观二十二年左右。史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帅来归,上皇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1]这些归附的豪强中,就有少数民族部落。
贞观四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唐政府将突厥内附各部安置于东起幽州(今河北北部),西劲灵州(今宁夏中部)的沿长城一线广大地区。在突利原统治区置顺、辛右、化、长四州都督府,在颉利原统治区置六州,并设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分统六州。从此,“羁縻府州”已成为唐代统治边远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2]但这些措施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调整统治少数民族降众的政策。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由于薛延陀部多弥可汗的无道统治,汗国内乱,回纥部击杀了多弥可汗,薛延陀汗国亡。回纥等十一个铁勒诸部一百万余户归属唐朝。灵州会盟后,唐太宗回到长安,开始筹划如何安置北方归附诸多少数民族部落的问题。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王朝颁诏在漠北建立六府七州:回纥部为瀚海府(今蒙古国朱尔马台河畔);仆骨部为金微府(今蒙古国鄂嫩河畔);多览部为燕然府(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一带);拔野古部为幽陵府(今内蒙古贝加尔湖一带);同罗部为龟林府(今蒙古国通格勒河);思结部为卢山府(今蒙古国达里格河以东);浑部为皋兰州(今蒙古国土拉河流域);斛萨部为高阙州(今蒙古国依徳尔河流域);跌结部为鸡鹿州(今俄罗斯希洛克河南);阿跌部为鸡田州(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契苾部为榆溪州(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阿布思部为蹛林州(今蒙古国阿拜达里格河西);白霫部为寘颜州(今内蒙古贝加尔湖东、大兴安岭西)。又以回纥西北结骨部为坚昆府,其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并在原来的单于台设置燕然都护府来统辖这些府州。[3]这里设置的府州,不同于内地府州,任命少数民族各部族的首领酋长为州刺史或府都督,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赋税的征收)带有“自治”的色彩。从贞观末年到开元时期,灵州境内先后设置过数十个羁縻州,其中大者安置数千户,人口达数万人,小者安置一二百户,数百到上千人。
这种制度,是唐太宗及唐统治阶级经过多年探索才寻找到的,能正确处理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最佳途径。学者认为:“唐太宗在回纥等十一姓部落推行府州制度(即灵州会盟后长安建制)不仅标志着李世民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思想的确立,也标志着唐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开始。”至此,唐朝用来处理同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羁縻府州制度已趋于成熟。
二、安定了北方边陲
北方边陲自初唐以来就战争不断,先是突厥数次南下,接着薛延陀不断南下攻击,灵州会盟时,东突厥归附唐王朝,铁勒诸部俟斤、颉利发等纷纷遣使朝贡,贡献方物,请唐王朝赐官,并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于是北荒悉平,为五言诗勒石以序其事。”[4]
唐高祖时,由于隋末群雄纷争,高祖曾借兵于突厥,唐王朝同突厥的关系也只是表面交好,对突厥一直采取隐忍退让的态度,但突厥不断南下侵犯唐朝边境,唐武德四年至九年间(公元621—626年),突厥进犯唐朝边境的地点达34处70余次。[5]
唐朝初期,北方诸部落之间的紛争不断。隋唐之际,回纥等铁勒诸部深受突厥的压榨和奴役,在忍无可忍之下,回纥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奋起反抗。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回纥部众在首领菩萨的带领下以5000骑兵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的10万部众,虏获甚众。战争给双方都带来灾难。灵州会盟前,漠北地区连年兵祸,略无宁日,给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痛苦。
灵州会盟之后,特别是唐政府在北方设置羁縻府州制度以来,北方连年的战乱走向和平,各族人民之间进入一个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时期。正如宰相房玄龄所言:“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6]
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客观性和内在规律性,同时,正确阐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规律也是全面研究中国民族史,科学地阐明中国民族发展的整体图景和全部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族连族、史连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纵观中国历史,民族间虽然兵戈不绝、阋墙不休,但却又始终相互依存、往来不已,历尽沧桑,最终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着很强的内聚力。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灵州会盟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聚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聚的交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灵州会盟后,特勒诸部为了与唐朝政府来往方便,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的地区开一条大道,并“谓之参天可汗道”[5]在这条道路上设置六十八个驿站,各个驿站都备有马匹、酒肉等各种驿站必需品,以供来往的使节或送信的人使用,每年各个部落供给唐政府的用来充当租赋的貂皮等物品也由此道运往长安。这条通道对于沟通西北地区南北的交通在当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当时西北及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的密切。灵州会盟前唐王朝同北方突厥、薛延陀、回纥等部落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关系主要的是兵戎相见,但随着这一事件之后。唐王朝与各部落之间,各部落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兵戈相见,而是贸易的往来与和平的交往。灵州会盟后,回纥部设置了瀚海都督府,吐迷度可汗被封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部的其他酋长数百人之多纷纷被唐王朝任命为都督、刺史、司马等官职。唐王朝同回纥部之间的贸易往来,除了“贡赐”这种特殊的商业贸易形式外,还有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互市”。“自乾元之后,(回纥)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匹”。[7]三是北方少数民族对唐王朝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些内附的少数民族在成为唐朝的羁縻府州后,或其首领受到唐朝的册封后,他们在观念上把自己看做为唐朝的臣民百姓。如铁勒一首领曾说:“生荒陋地,归化圣身,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8]这种认同意识,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着后世。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贞观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林幹.突厥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6](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198条,贞观二十一年正月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73,安北都护府[M].北京:中华书局,1955
[9](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作者简介:王朝海,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民族史学理论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史学理论与北方民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