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

2015-04-29 00:44于艳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口语化成语广播

于艳

【摘 要】

广播主要是靠有声语言传播信息,广播新闻稿在写作上除了要遵循一般新闻套路的规则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殊性,要注重语言表现和听觉习惯,广播新闻语言应具有通俗性、新闻语言口语化等特点,通俗简洁,准确规范。

【关键词】

广播新闻 口语化 通俗性 规范性

广播是声音的文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广播以其伴随性、即时性、信息量大、节目活等独特优势,不可替代,仍然拥有它的重要位置。相对于其他媒体,广播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人群,以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如:城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等,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掌握和运用好广播新闻语言,以便使受众都能听得懂。

广播新闻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语言文字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广播完全是让大家听的”,广播新闻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所有的信息,广播完全要依赖声音来解读所有的信息,汉字不再起媒介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广播战线的工作体会,认为通俗性、口语化是广播新闻语言应具有的特点,但是,在力求通俗化、口语化的同时,广播语言还具有规范性。

广播稿在写作法则上,都要遵循写作的一般程式和规则,不同的是,广播稿是通过声音与听觉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形式体现出的一门语言艺术。 要适应声音的传播规律,就必须考虑到语言表现和听觉习惯的两个因素,在声与闻上下功夫。广播语言要质朴自然、简单明快。

第一,追求口语化,少用书面语词

听觉感官,是相对声音而言的,没有声音,自然没有听觉器官。而听觉器官长期适应于某种声音的频率或结构形式以后,也就养成了某种听觉习惯,一旦这种声音发生变化,听觉器官就难以适应。因此,广播稿一定要符合于日常的口語习惯,要尽可能口语化,适合听觉器官的接受与感知习惯。如:“我们驱车而行,于拂晓前抵达”。如果将其变为口语,则成:“我们开着车去,在天亮前到达”。

改动后,句子的意思没有改变,但读着既顺口,又好听且易懂。口语词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词语,它们通俗易懂,最符合听的习惯,具有生动性、灵活性,所以口语词适合广播新闻语言。

生活中,汉语语言有大量书面语词都有相应的口语词形式,广播新闻中一般是选用口语词,如:

与——跟 均——都

脱落——掉 即将——就要

立即——马上 因——因为

是否——是不是 否则——不然的话

时——时候 寻找——找

可——可以 前往——去

该——这个 拍摄——拍

乘——坐 及——和

在实际广播节目中,使用同义的口语词,变得通俗易懂,容易使人接受。

第二,少用方言文言,尽量不用简化词或简称

广播是大众性传媒,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广播新闻为了好听易懂,多选用全民通用的普通话词语。老舍先生说过:“书面上美好的字,不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老李,说说,切莫冗长!大概不如说:‘老李,说说,简单点。后者现成,容易说,容易懂,虽然“冗长”是书面上常用的字。”报纸新闻主要使用书面语,难免会用到文言词。而广播新闻往往去掉文言词换成口语词,亲切自然、富有魅力。

为宜——比较合适 位于——位置在

故——所以 乃——是

分赴——分别到 闻讯——得到消息

获悉——了解到

生僻晦涩的文言词不可用,但有些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已经成为通用词汇,就能够使用。如:“设宴”“致辞”“宾客”等,有些严肃的场合和庄重的语体,都用白话也不适宜,如“宴请外宾”就不能说成“请外国朋友吃饭”。

再如“诞辰、逝世、牺牲、悼念、吊唁、永垂不朽”等词也不宜改用口语词。

广播新闻里使用成语、典故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所以使用己经为听众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例如“一干二净”“三顾茅庐”“神采奕奕”“眉飞色舞”等等成语,使用恰当不仅使表达更生动,还能增添音韵美。同时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穿插配合,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

第三,尽量避免同音不同意词

大凡字、词或词组,都有一定的字面意思。如果是通过书面来眼认心读,一般不会出现什么歧义。倘若是口读耳听,就会对一些语音相近的词产生混淆,生出与原意截然不同的歧义来。如,就文字来“看”,没有问题。但凭耳“听”,却有问题,如:

销售——消瘦 夕阳——西洋

震灾——赈灾 走进——走近

致癌——治癌

第四,多用双音节词,少用单音节词

如:可——可以 已——已经

第五,多用动词、名词,少用成语、形容词

稿件的力量在于名词和动词。只要名词动词使用得当,不需要多少形容词。形容词比较抽象、空泛,用多了会使信息模糊不清。象“五颜六色”、“非常高兴”、“非常激动”等等,这些词传递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至于客观事实到底如何,并没有清晰地体现出来。不同的人对这些词有不同的认知。

还有,在广播稿中成语使用频率极高,成语使用得当,可以使事物生动活泼。但多数成语与具体事物对照起来,存在着内涵、外延偏大的问题,因此不宜多用。

第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用破折号、括号与省略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具美感、乐感,能使文章更好地表现主题和丰富内容;反之,会破坏文章的美感、影响阅读和表情达意。

在书面语言中,有不少情况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来说明或注释文章句子:一种是破折号;另一种是括号,还有一种标号,即省略号。看文章,很容易看清读懂两种标号要说明与注释的内容,然而,广播就无从进行表现,只有专门的语言进行说明。,因为其中的内容不便读出来;那些表示否定含义的引号也尽量不用,改用“所谓的”。如:

“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作为平面媒体新闻,破折号不会对读者阅读新闻产生任何障碍,而作为广播稿之于听众,就得进行修改。可改为:

“珠穆朗玛峰,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

第七,多短句,突出韵律和节奏,少用长句和连续仄声字词

平常口语和听觉习惯,都以短句为多;句子长了,不便读,也不便听。短句易读易记,易有节奏感,产生韵律的美感。既是长句,又是连续仄声,这样的句子,一是拗口,二是难听明白。如:

“不对大吵大闹恶劣习气予以狠狠惩治就不利作风建设。”

这是典型的连续仄声的长句。播音员要一气读完,还真是靠水平和气功。而听众要听明白也是非常吃力和劳累。

为表现出句子的韵律与美感,一方面要将句子写短,另一方面要平仄起伏错落,还要考虑兼顾声母韵母的搭配,使句子富有抑揚顿挫的乐感。如第一个例句,就可以这样修改:

“大吵大闹的恶习,要严加惩治,强化作风建设。”

修改之后,原来拗口憋气的句子就好读得多,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第八,用顺序的正常句式,不用倒装、倒叙和插叙

在书面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经常出现倒装句式,例如:

“引领工作队出动大型5台装载机和3台铲车,集中整治、清理拆除危房废墟和积存多年的生活垃圾1000吨。”

在广播中,倒装句式听起来不够顺畅,不容易理解,因为声音转瞬即逝,听众往往听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搞不清楚到底说的什么,所以广播新闻通常使用的是合乎汉语语序的正常句式。上面的例子一般改为:

“引领工作队出动5台大型装载机和3台铲车,集中拆除危房,整治、清理废墟和积存多年的生活垃圾1000吨,”

日常的口语习惯都是顺序式的,除了故事,没谁有意去埋伏笔,设悬念,吊胃口。尤其是新闻,就更应是按时序的发展脉络而推演。当然,在导语即开头部分,还是应该先将最重要的事实予以推出,但在进入正文的主体部分后,就不要再支离破碎地插叙,让听众觉得零乱而如入五里云雾之中。更不要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音画效果,同单纯的声音效果,在感官感知程度上,会有较大的差别。

广播新闻稿,以不枝不蔓的清晰与单一的结构方式叙述为好。

第九,做到概括与具体相统一

广播稿要写得平实简洁就少不了概括性语言,但概括要具体,避免抽象概念。厚积薄发、言之有物,应该既具体又概括,对重要的事实要具体,一般的事实,一笔带过。

总体来说,广播新闻稿在写作上,要突出它的口语和听觉元素,一定要简洁明了,上耳入口;表意明确,合乎分寸。

广播新闻在广播节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关系着广播能否在众多的大众媒介中占有一席之地。使用新鲜、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会提高增强的魅力,提高广播的收听率,从而获得长远发展。所以口语化、规范化是广播新闻的必由之路,可以充分发挥有声语言优势,用贴近人们的生活的语言去征服受众。

猜你喜欢
口语化成语广播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拼成语
邢非的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猜成语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