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华
摘 要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越发深入,2014年的研究论文数量更是呈现出激增的现象。梳理学术界的研究,发现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动因,认为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二是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问题,包括现实困境、现实挑战、现实困惑等。三是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策略,即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立法、分类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学校要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积极应对,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并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相应支持。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逐渐多样、研究视角比较广泛、研究内容逐步深入的特点。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2-0023-05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层面的政策推进、院校层面的实践探索、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中,2014年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出激增的现象。在中国知网上,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关键词检索全文,没有剔除相关的重复因素,共检索到相关记录1万多条。以近三年为例,2012年是1264篇,2013年是1385篇,2014年则达到2442篇。
本文从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入手,主要以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文章来源,采用文献综述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注点。选取作者构成丰富,既包括教育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国家重点高校的管理人员及学者,也包括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以期从不同角度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注点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动因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从严谨性出发,学者们首先要探寻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与原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同样如此。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对高等教育系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动作,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600多所学校,也将对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什么转型?这是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首先关注的问题。
(一)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一部分学者从内部因素寻找动力,即转型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转型的制度性根源来自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因为目前同时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反映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由实施学术型高等教育向实施职业型(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转型[2]。还有学者指出,现代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一个从单一的“精英模式”到多样化的“大众模式”转变的过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是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国家。而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样态,其定位趋同和培养理念类似[3]。综合来看,定位趋同和培养理念类似,造成了各高校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于是,有学者提出,社会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特征,单一的办学模式不再存在。所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然也必须走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分类管理、分类发展、转型发展,势在必行[4]。将应用技术型高校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这是基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独特路径作出的政策选择[5]。可以说,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去探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有益的。在这方面,论述集中在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要求,二是高等教育形态多样化的要求。
(二)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学者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总是受到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迁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经济改革属性。目前,传统本科高校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已经成为阻碍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根本动因[6]。有学者指出,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技术职业的能级和层次提高,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的提高[7]。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自然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结构的要求,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8]。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而现有的应用技术人才又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才成为一种适时的选择[9]。可以说,学者们在探讨经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推动力方面,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一条合理路径。
(三)转型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除了经济因素和高等教育自身因素外,也有学者提出,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是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业务指导者”。从目前相关政策设计思路来看,政府在强调放权的同时仍然掌控着核心权力[10]。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制度性发展,对于我国尚处于“政府推动型”运行机制的高等教育来说,政策推动更显重要[11]。有学者强调,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政策出台,呈现出“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逻辑,强烈的“行政管控”力量试图支配高校的转型和发展方向。一是体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管控。表现就是在中央政府出台本科高校转型政策后,不同省份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具体政策落实本科高校应用技术转型政策。二是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控。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习惯采取行政管控的方式领导与管理大学,在引导本科高校向技术型转型过程中同样如此[12]。
总之,在国家政策出台推动转型的背景下,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使人们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具体的了解,明确“转型”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对人们理清转型思路有一定的意义。
关注点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问题
明确转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也是学者们在理论研究时集中关注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现实困境说
对于现实困境,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学者从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分别进行了总结。在学校层面,表现为观念阻滞转型;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目标不清晰;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产学研合作教育虚化。在政府层面,表现为政府的主导意识依然强大,缺乏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不足,适用人才流动不畅。在社会层面,表现为企业参与度低,第三方评价缺位,宣传舆论有待澄清[13]。也就是说,现实困境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政府的问题,也有学校和企业的问题。对此,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相同的。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方大学自我认同隐藏危机。这种危机突出表现在大学对自身定位模糊不定,办学模式千校一面,办学特色日益衰减。二是行政统一规制与大学多元发展出现矛盾。行政规制整齐划一,举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权责不分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三是不同类型院校转型面临分歧,不知道如何转,往哪个方向转。四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瓶颈[14]。
(二)挑战说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除了面对一些困境,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学者认为,挑战包括对传统本科教育发展观念的挑战、对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挑战、对现行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挑战、对本科高校传统办学理念的挑战、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等[15]。有学者认为,发展理念上,有些理念是根深蒂固的,对发展职业教育很不利。高校现实方面的挑战是,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原来就是以工程技术学科为强项的,它们的转型相对容易。另外一些由原来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本科院校,转型的压力就很大[16]。有学者认为,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型;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是学校面对的挑战[17]。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转型的学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
(三)不良倾向与困惑阻力说
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了三种倾向:一是“急功近利”倾向。主要表现为“好大喜功”的定势思维和“浮躁虚假”的惯性思维。二是“投机主义”倾向。最主要的表现是引发了新一轮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名、升格热潮和获准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竞争。三是“脱离实际”倾向。表现为机械化的“经验主义”和片面化的“形式主义”[18]。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引发了原来是什么型、向什么方向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的困惑。一是定位模糊:高校自身办学定位模糊是造成转型困惑的一大原因。二是方向困惑:地方高校在没有理论和实践积累的情况下,突然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会产生转型方向上的困惑。三是路径不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没有真正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发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19]。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大学内在逻辑和观念文化的双重阻力。在社会观念文化的影响下,大学内在逻辑的保守与惰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制约,高等学校追求等级升格和重学术轻技术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教育自我认同度低;社会观念文化助长了盲目追求高学历、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现象[20]。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一些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是中肯的。无论是困境、挑战,还是不良倾向,都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理清这些问题,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注点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策略
如何实现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关于转型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建议。
(一)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立法、分类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
目前情况下,政府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主导者,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必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有学者建议,政府层面要做好四点:一是由政府主导向宏观管理与服务转变。二是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力度。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21]。政府的服务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机制保障,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推动力量。学者们在这方面的观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有学者强调,政府要有明确的政策,使地方本科院校认识到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明确转型后的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会降低;在经费上加大对应用技术类、技能类、职业类高校的投入力度,使其高于或优于一般本科院校;对转型成功的地方本科院校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树立标杆;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高校,促进应用型高校尽快办出特色和提升水平;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运用市场机制,对于办学缺乏特色和质量的高校,进行关停并转[22]。有学者指出,政府在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服务、协调乃至统领角色。政府应在高等院校分类管理与考核、专业设置、专业学位授予、经费支持等关键问题上有明确导向,使普通本科院校通过政策导向逐渐明晰转型的方向。在分类办学的理念下,必须注意分类拨款、分类评价制度和机制建设[23]。有学者指出,政府要主动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高等教育改革法》,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合法性;要将地方本科院校引导到市场竞争轨道中,同时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切实扩大和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24]。学者们对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基本上集中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立法保障、分类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最为渴望得到的支持。
(二)学校要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积极应对
地方本科院校是转型的主体,它们自身需要做好哪些应对,学者们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建议。有学者指出,在学校层面,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学校管理层要带头转变,更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转变。其次是改造专业结构,包括改造原有专业,开设新专业。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培养目标;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确定培养方式;要改变原有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第四,要重构师资队伍。包括原有师资的转化、引进双师型师资、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第五,做实产学研合作教育[25]。有学者认为,转型发展必需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必需通过扎扎实实的内涵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等六个重要方面,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需要着力推进的内容,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26]。有学者指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区域产业结构和自身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应集中构建专业群,加强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集合效应,有效形成人才培养的行业或产业特色[27]。对于学校应当发挥的作用,学者们的建议基本上集中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
(三)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并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相应支持
有学者认为,行业企业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目前行业企业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满意度不高,认为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需求,需要自己进行再培训,提高了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它们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寄予厚望。同时,也要提供一些相应条件,如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设置适应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岗位,建设企业培训中心,等等。特别是在经济低迷、就业困难时,行业企业部门应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而不是一味“减员增效”。只有建立了行业企业部门参与的教学体制,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8]。有学者建议,企业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积极与学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要与学校建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要鼓励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另外,企业还要积极与学校协作进行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还能培养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9]。
现有研究的评价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除本文所归纳的几个方面外,还集中在转型的主体、转型的方向、转型的影响等方面。
关于转型的主体。早在国家政策出台前,一些学者就在探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只是对于转型的主体界定并不明确。对于哪类学校应当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出现了多种不同表述,如“新建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部分本科院校”“地方本科”“普通本科院校”等。
关于转型的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到底要转到什么方向?国家政策明确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但在理论界,对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也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述,如“高职本科”“技术本科”“应用型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等。
关于转型的影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所带来的影响,学者们提及最多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转型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影响,二是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带来的影响。包括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将会彻底改变、高等教育体系将产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将会进行重大调整,等等。
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学者们在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文献法、跨学科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等。有的学者对转型院校教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梳理出他们在转型中关注的问题,深入了解转型下一步的方向与着力点。有的学者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找出大家对转型的关注点。还有的学者对院校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是研究视角比较广泛。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论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有学者从大学内在逻辑与观念文化的视角看转型,有学者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看转型,还有学者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视角看转型。
三是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在这方面,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由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关注实践研究,近两年关于院校的实践探索越来越多。二是在进行实践案例研究时,同时结合理论进行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