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石祠中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浅析

2015-04-29 06:38徐明丁夙斌张倩茹
工业设计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布局

徐明 丁夙斌 张倩茹

摘 要:以孝堂山石祠为例,结合汉画像砖石及汉代房屋遗址考察资料,就汉代石祠建筑中所显现出的汉代房屋木结构建筑特点,从建筑布局、建筑构造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就其建筑特点的传承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石祠;汉代房屋;布局

汉代房屋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在平面布局、建筑构造等建筑特点的发展已近成熟,其建筑比例尺度观念已形成,对后世建筑影响颇深。中国传统建筑外形特征:分基座、墙身、屋顶三段式,在汉代已基本定型。汉代建筑构造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叠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古典建筑形象远在汉代已基本形成。研究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对后世研究建筑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汉代距今两千多年,其木结构房屋建筑由于木材易损,天灾兵灭至今已无实物可查。汉代遗留下来的砖石建筑,为我们研究汉代建筑留下佐证。孝唐山石祠为我国古代祭祀的建筑物,汉代祠堂大多建于墓前,图绘画像于壁。见于记载的很多。郭氏石祠所在孝唐山,高仅30余米,石祠位于半山,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的房屋是我国地面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

1 汉画像石祠与汉代房屋建筑的关系

汉代祠堂建筑本身,就是模仿汉代地面建筑而来,正面有立柱,可分屋顶、墙身、台基等三部分,其形象部分具有地面建筑的特征。如檐口有瓦当、屋面有筒瓦、瓦条脊,屋顶为人字坡等。虽因石材加工不易、石块体积较大、以及构成祠堂的石材往往都需要雕刻画像、反应木构细节特征较少等原因,在模拟现实存在的建筑形象时有一定局限,但石质易保存,如今汉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孝堂山石祠为保存最完整的房屋式建筑,成为研究汉代建筑最直接的材料。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受礼制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制具有较强的等级识别性,具体形式如下房屋等级(大式适应于官员或富贾士绅的府邸宅院,小式则适应于一般民宅),基座形式(一般民宅只能用素土夯实,四角可砌砖),面阔(一般民宅不许超过三间),屋顶形式(悬山、硬山顶常见,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等仅用于宫殿或寺庙建筑),斗拱(有斗拱者比没有的等级要高)。孝堂山石祠面阔两间,屋顶为悬山式,立柱上有一大斗,由此判断此石祠建筑形制为一般房屋民宅建筑

2 汉代房屋建筑平面布局

孝堂山石祠平面布局与中国房屋建筑布局形式基本一致。石祠南向,平面为横向长方形,室内东西宽3.83米、南北深2.09米,宽深比为5比3。前面正中用比例雄大的八角石柱分割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使祠分成两间的形式。室内北半部横列东西向的矮石台一座,占通间之广,作为供设排位之类祭祀用途的。石祠外周加铺墁砖之故,室内较外面较低,但入口处石板抬高,阻隔内外,现如今建筑室内通过抬高地面防止水倒入的做法在当时已经意识到。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中住宅,西北角主屋,平面横向长方形,坐北朝南,三面围合,南向开敞,中轴对称,室内抬高,完全契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平面布局。此外,汉墓中出土的建筑明器,焦作市义马村和武涉县出土的陶房,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壁正中开门,中轴对称,证实汉代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特点。与民宅建筑有别之处为:孝堂山石祠前面正中分布八角形柱,将祠内分成两间。中间立柱有部分原因是功能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精神需求,汉代建筑将斗拱置于重要地位,汉代斗拱不但有承担结构之用,还寄托着汉人对高处神明的精神崇拜,汉代建筑中间立柱,柱上托一斗拱,被视为室内神明的寄托之处。

通过解析孝堂山石祠建筑平面布局,证实中国房屋建筑布局形式,平面横向长方形、坐北朝南、三面围合、南向开敞、中轴对称、室内抬高等形式在汉代基本形成。

3 汉代房屋建筑构造

3.1 墙壁

石祠的墙壁均以石块砌成,厚20厘米左右,东西山墙为上端坐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低前后坡屋顶的重量。前后东西两檐角下,各有竖立石条一块,以支持前檐的重量。墙的内壁上刻有画像。因需雕刻画像之故,构成墙体的石材追求完整,石材体积较大。河南洛阳县城发现两处汉代房基,均为四壁夯土筑成,在墙壁内设砖柱,以泥抹墙根。从汉代建筑遗址中考证,汉代民宅建筑,墙用夯土坯构成,再以大木为梁柱,支撑房屋,以墙支撑屋顶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并不多见,孝堂山石祠体积小,加之石块完整厚重,才得以实现。

3.2 柱、梁

由于祠顶石板很厚重,并且东西宽度将近5米,当中若没有支点,石板跨度过大,将会造成屋顶石板断塌的危险,故在前檐加一排石柱。前檐一共三根石柱,两端各一根,直径较小,中间一根最大,均为八角形。特别是中间一根八角形柱在力学上起的作用最大。分析孝堂山石祠建筑梁柱特征:整石做地基,墙与前面的八角形柱作为支撑,柱上架一长方形石质条梁,中间柱上架有三角形梁,梁上覆盖屋顶。

3.3 屋顶

石祠屋顶的重量计达4万多斤,主要落在东、西、北3面石板墙和南面3根八角柱上。为了更好的解决屋顶荷载,与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副三角石梁,净跨2.03米,三角顶的高度为0.78米,后山并有小段出头,在前檐与三角石梁相交处,安设有石制挑梁枋一条,搁于八角柱和两相端竖立石条之上,以承托挑出的前檐。石祠为两面坡的石板屋顶,真实的雕刻出脊背、瓦垄、勾头、连檐等等形状,是完整的汉代房屋屋顶。屋顶单檐悬山卷棚式。在前后屋脊上,瓦垄作成卷背式,罗哲文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补正”中证实,屋顶上有一条正脊,现在屋顶上已无屋脊,瓦垄到顶作卷背式,屋顶瓦垄为板瓦式两用,板瓦仰铺,与今天一般筒、板瓦屋顶做法一样。南坡西部的屋顶,为后代补配,仿照了原来的形式,惟椽头、瓦当等细部已较前粗糙许多。椽头的结构,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连檐,刻出椽子头上承托小连檐,小连檐之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当,尚无飞椽。椽头与瓦当数目一致,但上下并不对齐。板瓦尚没有滴水,椽头均刻出卷杀,说明这种做法在汉代已经形成。在屋顶的两端,即悬出两山之上的部分,以五行横向的短瓦陇做成“排山”檐角一陇45度的斜出形状。排山勾滴都与山面成90度正角,为最下一陇列角勾头,成45度角,这种做法同时也出现在洛阳市东关殉人墓出土仓楼,山西广灵北观出土仓楼等实例中。现存明清建筑山西平遥古城,沿街的民宅建筑屋顶排山就沿袭其特点,平遥古城民居建筑中的墀头代替其成45度角的勾头。这种做法在明清时常见到,而以前的实物房屋中也不多见。说明这种屋顶的形式由来已久,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汉代房屋建筑外形特征:基座、墙身、屋顶三段式基本形成。素土夯实地基,夯土墙加木柱支撑,木柱上架梁,覆以屋顶。分析其梁柱支撑形式及斗拱的形式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叠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古典建筑形象远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4 汉代房屋建筑比例尺度

建筑的比例尺度是建筑建造的基本问题,明清建筑中模数制得以完善,通过研究孝堂山石祠建筑的比例尺度研究证明,汉代建筑开始遵循一定的比例尺度。对孝堂山石祠平面、立

面的分析,发现其中具有一定的数学和几何关系。平面上面阔和进深方面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中杰·汉毕其的动态平衡原理,孝唐山平面恰好呼应这一原理,这一原理在其立面构图上也有所体现。对孝堂山石祠的立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面阔和进深方向抖符合中杰·汉毕其的动态平衡原理。在立面分层方面,可以看出柱高等于铺作层与体层屋面高之和。孝堂山石祠的比例尺度关系,虽不能代表整个汉代建筑的比例尺度体系,但至少体现了上述比例关系在中国汉代建筑存在的事实,为后世研究建筑比例尺度系统提供依据。

5 结语

通过研究孝堂山石祠不能全面的了解汉代汉代建筑特点,它是汉代建筑的真实反映,是研究汉代建筑的有力证据,通过解读其表象特点反映汉代房屋建筑真实特征,对后世研究汉代房屋建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明达.关于汉代建筑的几个重要发现[J].文物参考资料.1954(09):

91-94.

[2] 兰芳,顾平.造物学视阈下的汉代建筑明器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

2015(02):100-102.

[3] 耿庆刚.汉代院落结构、布局试析[J].文博.2012(02):17-22.

猜你喜欢
布局
0到1500万!华东已布局!看看渔东伽这场年会还透露了什么?
希捷多重布局迎战存储黄金时代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精心布局只为它
金士力新布局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以新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为例
论传统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的和声布局
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前的内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