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之火热令其备受各方关注甚至热捧。但更多业内专家关心的不止是光鲜的数字,比如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陈伟农,作为国内汽车市场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一直在冷静地观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2015中国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期间,他抽空接受了《汽车纵横》的采访,通过换位思考,运用消费者思维对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反思,并谈了其个人的建议和想法。
《汽车纵横》:今年是实现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推广目标的一个重要节点,从销量上看,新能源汽车已连续数月翻倍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甚至使用新能源汽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多,比如使用便利性、充电难等。而且,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高销量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作为在汽车市场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遇到的各种问题?
陈伟农:产业发展应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市场,而市场离不开消费者。我一直做市场、销售方面的工作,消费指导、消费教育工作很重要,要重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但现在的很多对此不太重视。我们应当从产品研发开始就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让他们能得到增值服务。电动车要按照电动车的特点、优势来做研发,这种思考方式很重要。
比如短期内电池技术可能没有大的突破,电芯还做不到理想的高容量和比重率,但在电池管理系统上或汽车轻量化的问题上能够突破,则电池重量可以增加,进而续航里程就可以增加,尽量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要求。
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是否能够完全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而不是只为了争取国家补贴?企业应该认认真真做产品,而且必须把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让消费者用,重视生产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不可以拿消费者做实验。汽车毕竟是特殊产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质量不过关从安全角度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
因此,造汽车要有基本的平台,企业要有积累,要懂消费者,企业要实干,可以巧干,但不应投机取巧。
《汽车纵横》:近两年来各行各业热衷于谈论甚至尝试互联网思维,其核心之一就是用户导向,非常重视您刚才提到的“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互联网+产业”也是今年以来的热议话题,在汽车领域,电动汽车更是被视为“互联网+”的绝好切入口。您认为“互联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产生怎样影响?我们如何用好“互联网+”?
陈伟农:中国已进入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时代,很多人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就认为互联网好像谁都能做,当然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它也只是改变了商业模式,比如他利用互联网模式改变了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但是他能做产品吗?他卖的每一个产品能够给消费者质量保证吗?所以互联网再好,它也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模式,不能代替所有。我们第一次是用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第二次是用汽车来拉动经济,现在走到一个瓶颈了。以后准备用信息化服务拉动。但信息化里有几个问题,比如手机的垃圾短信,在中国几乎天天能收到。曾有联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元旦这几天他们凭短信就能增加一个亿的收入,但这一个亿有时是损害消费者权益得来的。
又如现在大家都在呼吁大数据、云计算,我们考察大数据公司,首先考察他的数据来源,不可以是垃圾数据。第二考察其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经过分析,才能通过信息发布赚到应赚的钱。
现在都在提“互联网+”,本质是一种互联网模式,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应该由企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政策支持和监管。从市场角度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行消费教育、消费指导和消费维权等问题,一个产业要长久发展,一定要好好研究它的商业模式,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模式是我们的产业上的企业加一个互联网。
《汽车纵横》: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多是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政策支持和推动下“火”起来的,比如各种补贴、税收优惠,比如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各种特殊放开政策。您如何判断当前这个市场的发展走向?如何评估当前的政策效果?作为在汽车行业从事实务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您对此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陈伟农: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政策的导向和推动确实很重要,但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做到科学、公正、合理、细致、周全。
比如补贴,其本质是通过一种不公平的待遇来启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能不能持久是一个问题,短期要启动或者推动一个产业是可行的,但对于市场化产品,需要有市场才能健康发展,补贴政策是不长久的,否则就不是市场经济了,也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主导作用。
再比如,有些地方通过缩小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使用便利性的差距来推广新能源汽车,具体的一些落实措施实际上对消费者是一种不公平,比如北京限号时新能源汽车都可以上路,大量传统汽车不能上路,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将传统汽车卖给消费者?还有利用车牌的,车牌只能解决消费者的一部分问题,这不是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还有地方保护问题,有些城市的推广工作之所以阻力大,一方面是当地政府没有很好地从更高层面理解国策,只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产业或模式来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地区确实也不具备相应条件,但还想给当地争取更多的国家补贴。因此我个人认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考虑得更细致周全,政策待遇要公平公正,政策从制定到出台,都不能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才能真正对产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制定政策的人尤其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否则有可能把整个市场打乱,将来政策退出,市场的惩罚作用就会显现。
从消费层面看,让消费者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成果是对的,但要让每个消费者都拥有一辆,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国内目前更多的还是普通消费者,他们的重点还是“用”,而不是炫耀,传统汽车目前使用上还是更便利,因此在中国研究消费政策,不能只针对特殊群体,它只是一种细分市场,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标杆,这有问题。能否做到让消费者最满意,得到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