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在知乎上发起提问:“哪些时刻哪些人的哪些行为会令你觉得有教养很高级?”以下是网友的回答。你被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暖到了吗?
@罗一觉:今天我们家搬家,家父带着刚刚实习下班的我把人去楼空的老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厨房和洗手间就和新的一样,最后还特意买了鲜花和几瓶矿泉水留在桌子上。留了信封,上面写着“欢迎”。
@程航:这些固然很好,可我不想要,你不会劝。那些你不喜欢,但我心仪,你绝不出言扫兴。
@山间禾:下雨天,开车路过水坑减速的司机是最让我刮目相看的一类。也许看不到他们的脸,但好感倍增……
@网友纷飞:中学时候,打扫卫生,很多女生挑轻便的活干,象征性地扫几下就算了。有一个女生会跟男生一起去拖把池洗拖把,甚至用手拧,她家境不错,但一点都没有公主病。
@萧萧:在公交站等车,一位老婆婆拎了一袋馊臭馊臭的东西,一路走一路滴水,旁边的人都掩着鼻子躲开。一个姑娘跑到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个结实的塑料袋帮老婆婆套上。(来源:《青年文摘》公众微信号)
“笨蛋”原来并不笨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在古代,“笨”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据《说文解字》和《广雅·释草》的解释,“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大肥”的人定义为“笨伯”。“大肥”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到了东晋时期,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低智商挂起钩来。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来源:文史公众微信号)
【古语今悟】"读书人"小议
(明)陈继儒
《安得长者言》云:
“用兵者,
仁义可以王,治国可以霸,
纪律可以战,智谋则胜负共之,
恃勇则亡。”
今悟:
读书人,
学习可以入,思考可以深,
践行可以悟,悟道则境界全出,
浅尝则失。
用兵者,诡道,以奇胜;
读书人,大道,以正合。(九思)
雕虫小技是什么虫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后来也用来比喻做事情时使用的不过是小技术而已。
“雕”当然是刻的意思,什么“虫”呢?“虫”怎么能被雕刻呢?原来,这里的“虫”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虫子,而是秦朝时定型的八种书写字体,称为“秦书八体”。据《说文解字》记载,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蟲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虫书,篆书中的花体,常常铸或刻在兵器、旗帜和符节上,形状像鸟和虫的样子,故称“虫书”。“雕虫”就是指刻写虫书。“雕虫小技”这一成语出自《北史?李浑传》。李浑是北齐大臣,学问很大,文宣帝高洋命他组织一套班子,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麟趾格》。班子里面还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收。文人相轻,李浑有一次就对魏收说:“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意思是写那些花花绕绕的“虫书”,写一些风花雪月的小美文,我不如你魏收;但是制定国家的典章制度,你魏收可就比不上我了。这就是“雕虫小技”一词的来历。(来源:文史公众微信号)
怎样服药不伤胃
技巧一:选肠溶片或缓控释剂
布洛芬、红霉素等药物主要在胃中溶解,可剌激局部胃黏膜。选肠溶或缓控释剂型,有助减轻这种刺激。
技巧二:不影响药效时,饭后服药
部分药物不受食物影响或者影响较小,如布洛芬、对乙酰氢基酚(扑热息痛)、甲硝唑等药。
技巧三:喝点苏打水防烧心
在服药一个小时后喝点苏打水或者吃苏打饼干等碱性食物,中和部分胃酸,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最好采用站姿服药和用适量水冲服,减少药物停留在上消化道的时间。(来源:《生命时报》)
读懂中国最小的字
据考,现存最早的关于小数的论述出现在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中。他把九章算术“忽”作为最小单位,不足“忽的数,统称为“微数”。“小、细、少”是“微”字很早就有的、最主要的意义。《广雅·释诂》:微,小也。由“微”组成的大量词语,如“微风、微恙、微乎其微、见微知著”等等,都跟“小”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可见,用“微数”来指称小数点后面那些极小的数目真是再恰当不过了。那么,“忽”又是什么呢?《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意思是说,“忽”是度量的最小单位,其上分别是“丝、毫、厘、分”。“丝”“毫”被用作很小的计量单位。“丝”字的甲骨文形体像两束丝,因此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蚕丝。“毫”本来是指鸟禽“细而尖的毛”。两者相较,蚕丝更细,古人把“丝”和“毫”分别用作“忽”之上的计量单位的缘由据此可以推断。跟“毫”意思相近的“毛”,也有“细小”的意思.比如“毛毛雨、毛孩子”;我们还用它来表示“一元的十分之一”,比如“毛票”等。发展到后来,“分、厘、毫、丝、忽”由最初作为具体计量单位的名称变成泛指小数点后面各个位数的名称。它们之间按十分之一的关系递减。“分”表示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厘”表示小数百分位上的数,即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依次类推。至此,小数点后面五位数都有了名字。(来源:报刊文摘)
小王子到底有多受欢迎?
10月16日电影版《小王子》在中国上映,对于《小王子》这样一个世界级超级大IP,这几日的微博和朋友圈已出现不少“自来水”了。对于中国青年人来说,《小王子》也是70后嘴里的炸酱面,80后心中的初恋,90后眼里的文艺范,00后指尖的屏幕弹。据《2015青少年阅读报告》显示,《小王子》在2014年-2015年少儿类文学销量排名第一,如今,它仍是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书。同时《小王子》也被众多成人喜爱,如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说:“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书”。最明显的例子是,一名前纳粹飞行员里佩特在一书中称,他可能在1944年击落圣·埃克苏佩里驾驶的飞机。作为喜爱《小王子》的读者,他非常后悔当年的行动。其实《小王子》是本简单的书。字数很少,无论哪个版本都显得单薄。但这对于儿童来说特别易读,书中描述了小王子在星球间漫游,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充满了传奇色彩,符合儿童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小王子》隐喻了许多被喧嚣的生活表面掩藏的人生哲理,这些隐喻涵盖了友谊,爱情,责任,真善美等方面,它也指引着成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来源: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