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芳
摘 要:刘儒德教授在谈建构主义之支架式教学时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同时,他认为教学支架不是从零开始的,支架的搭建要寻找到恰当的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需求点,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交互作用,使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成为新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断向外拓展延伸,从而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可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有清楚地知道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才能找准支架点,搭建合适而又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支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渠道;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72-01
要关注这些,必须从多方面去考虑。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们要思考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也就是我们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去选择教学的内容,而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更要时时刻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基于文本、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巧设支架点的重要性。
一、做学情预判,循教学方向确定支架点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情的了解是稀里糊涂的,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心里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靠“拿来主义”“本本主义”。以为是学生不懂的,必须从零开始,其实他们已经从其他渠道知道和掌握了;又或者以为是学生该懂的,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感觉。最近,由于特级教师要来校上课,事先请五年级的所有学生在老师上完《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的前提下,完成一张导学单。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课文里有大量描写儿童的文字,摘录你最喜欢的一段,并尝试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导学单下发后,通过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们都能找到描写儿童的句子,同时在表达自己感受时,能说到一些关键词,如“孩子的活泼可爱、天真、快乐以及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等”。这张导学单,就是一个学情的预判,更好地确定了我们的教学方向。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落在让学生朗读、比较、体会作者在描写儿童多时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有群体和个体,有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我想这就是我要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的。而恰恰这一点,也是高年级学生知识上的盲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帮助、引导、提示,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水平。
二、展同课异构,比教学效果确定支架点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科研研讨形式,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如去年11月份的教研课以写景文章《黄果树瀑布》为范例上了多次,第一次×老师重点关注比喻,让学生初步知道移步换景。第二次×老师重点关注移步换景,穿插学习比喻。这两次都有比喻的当堂练习,但练下来发现,学生完成的比喻句是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体现,与课堂上老师的指导毫无关系。第三次×老师弱化比喻教学,重点教学移步换景。教学内容的转化是基于我们一次次的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表现分析而得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寻找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过程,哪些环节需要我们搭建支架学生就能随机攀升?同样,哪些环节目前没有适合的支架而不需要搭建呢?之所以放弃了比喻句的教学,就是因为两次试教都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或描述全部取决于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老师无法搭建支架,因为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积累都不尽相同。既然修辞手法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那基于前两堂课我们发现,这是一篇移步换景写作特色鲜明的范文,能不能在此做点文章,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呢?第三次×老师做了学情预判,了解下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对移步理解不难,可是却不明白怎么写才能让大家在不同的景点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如何选择能突出景点特点的景物?哦,原来,学生的困惑在“换景”这儿。三位老师N次的试教,终于找准了学生学习困难的盲点。基于这样的判断,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教师在整个课堂中的角色也越来越清晰,何愁找不准我要搭建的支架点呢?
三、挖教材价值,补学生空白确定支架点
苏教版的很多课文,我们发现,离学生的实际经验太遥远,而且理解的内容也很难搭建“支架”以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因此,是取是舍?我认为还是要从文本本身出发考虑。仍然拿《黄果树瀑布》为例,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游历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是这样描述的:“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为什么要将徐霞客的塑像摆在黄果树瀑布潭边?为什么最后要写到徐霞客这个人呢?其实,如果我们能将徐霞客生平爱好旅游,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介绍给学生,充实他们对人物的了解,那么文章的中心就显而易见,实则写徐霞客仍然是为了写瀑布,这样更能突出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这样的一挖、一补,教学的支架点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多花心思,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寻找适当、适时、适量的支架点,就能真正让学生逐步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