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小康

2015-04-29 00:44李抒望
求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

李抒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它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发展大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由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形势所决定的。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二五”期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在新形势下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在具体步骤和措施上,要抓住重点、协调推进。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也要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等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发展新空间。既要抓重大、抓尖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牽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占领战略制高点;也要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也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构建发展新体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

对于协调发展,这是“新常态下的老问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建议》明确提出:为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建议》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重点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把这几个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摆正理顺,就能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开创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增强发展协调性,关键是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既要考虑巩固和加强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薄弱领域发展后劲。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优势和问题各异。只有善于辩证思维,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三、坚持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后劲的发展,是着眼于长期的、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使发展可持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绿色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既是人民长久的美好期盼,也是现实环境倒逼下的迫切需求。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但粗放的发展模式也让我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同时,也要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推进空间格局绿色化。绿色也代表了生态、生活、生产之间一种更健康的格局。《建议》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绿色格局概念的提出,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可以说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绿色理念地位的提升,也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从过去的被动式管理转向主动式宏观治理与全面优化密切相关。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存在着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建立先进、有效、具有严格威慑力的环保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从而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除了有足够的威慑力,还需具备先进性和时效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支撑能力的差异性,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这次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目的主要就是加强地方尤其是市、县监管,从根本上破解多年来环保执法难的困境。

四、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针对的是使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问题。只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才能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进而加快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提高我國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

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开放共识。我国下一步需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我国从上一轮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经15年,迫切需要再创新一轮开放红利期。不同于过去对外开放仅仅着眼于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开放发展要立足于中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更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由此,开放发展的重点在于:一是我国的经济要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去;二是要坚持互利共盈战略;三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对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坚持开放发展,既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又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既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又要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针对的是发展目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如何实现全民共享,使人人都能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的问题。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再次重申了发展的常识,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生动体现。正如《建议》所指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从目前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并不困难,而真正难就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二字上,这意味着要让社会中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这需要在精准扶贫、收入分配、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依然不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实现共享发展,关键是解决7000万人如何脱贫的问题。为此,全会提出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具体安排,对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的整体性贫困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来落实,有了公平正义的制度,共享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