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端植入性器官材料90%依赖进口;我国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防护用纺织品比例不足5%;我国仅与日本在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市场渗透方面就有着将近10年的差距??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我国医卫用纺织品难以实现国产化的严峻现实。作为产业用纺织品中占比份额最大的医卫用纺织品近年来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这一行业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差距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找到原因才好对症下药。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不难感受到,很多企业将希望寄托于国家政策和行业扶持上,但这只是一方面,企业若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是要从自身建设上多下功夫,提升研发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完善高端产品营销渠道等。
问题虽多,却无须气馁。行业企业还须携手共同克服困难,加快我国医卫用纺织品国产化的步伐。
医卫用纺织品难题怎么破?
“10年前我们用的手术衣、口罩、帽子和你们现在是一样的。”这是日本护士告诉一名中国对日交流护士的。
有人便会好奇,那他们现在用的是什么?答案是一次性的医用非织造布产品。
疑问接踵而至,这种产品究竟好在哪里?“我国国内医疗防护系统多用传统棉布制品,传统棉布孔隙大、纤维易掉落、多次洗涤后容易磨毛和破损等。一次性医卫用非织造布制品则能够有效的对细菌进行防护,防止交叉感染。”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介绍说。
除了与日本在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市场渗透方面有着将近10年的差距,我国与其他国家又有着怎样的差距呢?
据了解,全球五个最发达的医卫用纺织品市场依次是美国、欧洲(以欧盟国家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其销量约占全球总销量的90%。
在全球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市场渗透率方面,发达国家要远超发展中国家:北美市场占90%左右,其中,美国一次性手术洞巾的市场渗透率已达90%~95%,一次性手术衣达80%;欧洲市场占70%以上;南美市场占15%左右;亚太地区占16%左右,其中中国占5%左右、印度占19%、日本占45%。
此外,发达国家在多层结构经编人造血管、经编纺织心脏瓣膜、中空纤维人工肾、高端医用辅料等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投入巨大,已形成完善的技术和生产体系,有众多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
现状 产品外贸依存度仍较高
据李陵申介绍,我国是外科用非植入纺织品和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的世界生产大国,2010~2014年中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4%。2014年医卫用纺织品行业产量达到118.8万吨,该年医卫用纺织品的外贸依存度仍然较高,共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产品涉及一次性医用服装、医用敷料、卫生巾、纸尿裤等,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其中,化纤制一次性或医用非织造布服装出口额达9.5亿美元,增长7.56%,其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和英国;药棉、纱布和绷带等产品的出口额达8.2亿美元,增长0.41%;卫生巾、婴儿尿裤等吸收性卫生用品的出口额达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李陵申指出,未来,内需是拉动医卫用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动力。“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防护用纺织品比例还不足5%,造成每年大量的术后感染、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因此,加大医卫用一次性纺织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刻不容缓,其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我国的医疗防护水平,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此外,国内现阶段医卫纺织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用防护和卫生保健用品方面,而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人工透析导管、人造皮肤等植入性和人工脏器产品则由于技术落后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医卫用纺织品性能正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防病毒、防渗透、高阻隔、抗静电、轻量化、超薄舒适、透气性好、无刺激、可降解等成为产品特质。产品也由简单的个体卫生用品材料逐渐发展成医疗用敷料、手术洞单、手术服、手术包、手术缝合线等高技术含量制品。另外,在生产工艺上则突破了多头、多组分纺熔复合非织造布设备及工艺技术难题,配合后整理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满足“三抗”性能的手术服、隔离服等高端医用领域。
知识补充
医卫用纺织品
定义: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通常指应用于医疗、防护、保健及卫生用途的纺织品,是纺织技术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医疗用纺织品中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在使用中可有效地屏障细菌的穿透,阻止交叉感染,不仅可以在治疗中保护患者和医生,在应对突发卫生事故时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分类:根据不同用途可划分为:非植入材料、植入材料、体外装置(如人工肾等)、医用和卫生用纺织品(如纱布、医生工作服等)。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普通纺织品、非织造布、针织品、特殊织物(如打孔织物等透气性好的织物,可用于皮肤贴剂等医用产品)。
范围:国际市场上现有的医用纺织品包括吸收垫、伤口接触布(包扎用)基础材料、单纯绷带与弹力绷带、高支持力绷带、压迫式绷带、整形绷带、橡皮膏、纱布绷带、棉绒布(特殊包扎用材料)等。
问题 1 应用市场开拓困难
近年来,我国虽在医卫用纺织品的发展上有所突破,但依然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美迪普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认为,我国医疗防护系统使用较多的传统棉布制品对患者是十分不利的,但由于医用卫生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传统观念淡薄,使得一次性的手术产品得不到充分使用。“不过也有一些高档次的民营医院,由于消费者本身对产品有诉求,她们不愿意用别人用过的东西,因此一次性手术产品的覆盖率稍微会高一些。”他说。
“一个上万元的手术下来,让患者交上上千元的医卫用纺织品费用,医生认为自己难以与患者交代,若是医院自己来承担这笔费用,压力又着实太大。此外,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健全,通常会造成医用敷料及卫生材料出现时而收费时而不收费的情况,如果医院要自己来对这些产品进行付费的话,通常会选择质量较差的小企业。但如果今后这部分费用能够纳入医保中,或是由患者来支付,那医院肯定会选择质量好的产品。”吴俊说。
“我们自己生产的敷料,国内医院不用,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外的权威产品,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只得出口到国外,由国外的企业进行贴牌加工生产,再卖回国内。而国内的患者也更倾向于使用国外的产品。”一位生产医用敷料的老总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李陵申表示,由于医卫用纺织品并未纳入医保范畴,这使得患者和医院对其的使用都有一些顾忌。“现在来看,除了企业在产品研发能力上较弱、建立品牌意识薄弱和高端产品营销渠道缺乏外,我国医卫用纺织品还存在着应用市场开拓困难、本土市场支持不力、资质认证空白等问题。我在与一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沟通中了解到,她们对国内生产医用纺织品的企业并不了解,由于不知道哪家企业的产品好,因此根本无从购买。”
问题 2 高端市场困难重重
除了一次性医卫用纺织品在渗透率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吴俊认为,我国部分医卫用纺织品生产企业,要么做贴牌,要么做医保,都还在中低端挣扎。真正做高端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国内缺乏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市场推广。
去年获授“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称号的广东南海九江镇党委书记梁觉聪则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认为,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这一行业早晚要面临一次洗牌,从而进行结构升级,淘汰生产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留下生产高端产品的大企业。
李陵申表示,在高端医卫用纺织品方面,除了企业技术还须提升,在国家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以及市场准入与临床实验方面也都需要有所改进,“国外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做得十分健全,若是产品有问题,通常是会追踪到原料层面的;在市场准入与临床试验方面,由于这一门槛较高,导致我国国产的人造血管难以进入人体进行试验,使这项技术难以得到推广。”
除此之外,国产高端医卫用纺织品的推广之路上还有着国民意识的羁绊。
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医生拿出两种心脏支架,一种是国产的,一种是进口的,其实国产与进口的两种产品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价格方面国产的要稍微便宜一些。当问到患者要使用哪个产品时,几乎所有患者都选择了进口的产品。
“这其实与国民意识是分不开的,就跟中国人疯狂地在日本购买电饭煲一样,其实这些产品都是中国国内代工厂代工生产的。我国的医卫用纺织品也是如此,其实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外的差别不大,但是由于一些政策、标准的不完善,以及国民意识的问题,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国内不能很好地被推广使用。”梁觉聪说。
问题 3 新标准制定跟不上趟
“我国国内医用非织造布发展滞后的原因还因为标准缺失。目前我国几乎无强制性标准,分类不统一,与国际接轨程度低。” 李陵申表示。
据了解,欧美医用非织造布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新标准的制定。《EN13795-病人、医护人员和医用设备用手术衣、手术服和非织造布污染套装》、《EN14683—外壳口罩》等新标准的制定是非织造布发展的最好动力。欧盟国家已经通过调和医疗器械指导纲要(93/42EEC)[5]成为欧盟国家强制性法令。
反观我国,涉及医卫用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共66项,其中国标17项、纺织行标(FZ)5项、医卫行标(YY)44项,包含方法标准44项、产品标准19项、卫生标准3项。
李陵申表示,我国医卫用纺织品标准制定方面还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标准缺失或指标体系不完善。标准中缺少配套的材料标准,缺少不同环境下使用的隔离服、手术服、手术洞单的纺织品标准,缺少医疗器械包材料(织物)标准等;由于缺乏应用研究,一些重要指标未能纳入考核指标项,如手术衣的抗冲击渗透性能等。
二是分领域制定的标准各有侧重,缺乏完整性。医疗领域编制的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功能性指标,生产行业编制的标准更加关注产品的基础性指标,只有产品的基础性能与功能性能相结合的标志才具有完整性。
三是国内生产的高端产品没有标准可依。国外发达国家的手术衣、手术单的阻隔、防护等级按照液体的喷溅、喷射量及手术时间具有不同的性能要求,这些产品在我国已能批量生产,但参照的却是国外的标准,国内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可依。根据手术不同分部位防护的手术衣产品标准及分类的手术包标准目前我国也处于缺失状态。
四是国家对不同医疗环境空间没有强制性阻隔、防护要求。医疗过程过于依赖药物抗感染手段。
五是可植入性纺织品标准更是空白。此类产品进入门槛高致使企业无法产业化生产。
针对这五大问题,李陵申建议,首先应开展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推动综合标准化试点,满足产品在生产领域和使用领域的共同需求,促进标准的实施、使用。继而编制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医用防护纺织品标准,编制医疗用纺织品使用指南,为医疗领域提供选用依据。并及时编制我国自主研发并已批量生产的高端医卫产品标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再有就是制定高端植入和功能性医用纺织品标准,推动行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最后则是加大标准的宣贯、培训与使用力度,适时修订技术相对落后的标准。
破题 性能、推广、政策须并进
对于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李陵申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除了产品要向国际趋势靠拢,如可降解、复合化、功能化、微创化、智能化方向,还要强化一次性医疗用纺织品的性能。
“企业要倾听客户声音、将健康护理和治疗融为一体,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要确保产品得到从原料到制造再到使用全过程的认证,除了使产品通过抗菌性等表面活性技术,还要解决关键技术应对未来外科无创手术、点消毒应用、伤口缝合前消毒等新要求,以顺应医疗市场拓展。”李陵申说。
“医用纺织品要获得更多的关注,首先要让医院更加熟悉医用纺织品,并清楚这些创新带来的好处;其次则需要生产商和医疗部门之间合作更密切,尤其是在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初始阶段。”李陵申说,“另外,我国医用纺织品的成本还需要进一步下降。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形成对传统纺织材料产品市场的突破。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链,支撑行业占领价值链的高端,实现双赢。”
针对如今医用纺织品推广问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三家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科技推广中心”。该中心力求构建权威的第三方技术评价机构,帮助医疗卫生领域甄别纺织技术指标的真伪,监测纺织技术的应用效果,协助政府部门针对医疗卫生纺织品的安全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全国医用纺织科技应用推广研讨会上表示,推广中心的成立是为推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树立样板,希望中心在医卫用纺织品科研领域制定出新的秩序让整个市场更加规范。
据了解,该推广中心首批医疗卫生纺织科技成果有二:一是视觉遮蔽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材料对光波的吸收和散射来实现防透视功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防紫外、抗菌和热射线反射效果,在夏日太阳光照射下的织物升温比相同规格的普通面料低4~5℃;二是单向导湿/单面聚水技术。该技术是通过织物内面含有点状拒水剂实现在点状拒水剂之间的亲水区域形成毛细通道,使内面液态水迅速导出到织物外侧。实现内面接触液体时液体迅速沿织物法线方向导出,出汗时皮肤表面无液态水,外面接触液体时不向内面透露。两种技术均已实现大规模生产且成本增加不多。
产业政策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对此,李陵申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跨学科交流:设立高端医用纺织品重大专项,从纤维材料、加工技术到医学工程开展基础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二是加强跨部门间协调: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推动机制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和使用建议,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研发、生产,促进良性循环。四是加强准入管理:加强流通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流通机构要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五是完善应急储备:完善实物和能力储备体系,建立储备轮换机制,满足市场正常供应及处理突发事件的需求。六是推动社保机制完善:政府应尽早将更多的医用纺织品纳入医保范畴。
发展 提前布局等风来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医卫用纺织品发展困难重重,但其前景绝对是广阔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处长曹学军认为,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和由此带来的溃疡、褥疮等疾病患者的增长,医用敷料市场仍将持续增长,2017年高端医用辅料销售有望达到160亿美元。据悉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到2033年前后,老年人将达到4亿人。但形成相当规模的失禁用品消费群体的必要条件是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迎来成人失禁用品的快速增长期。
另外,随着微创与低感染手术的发展,一次性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增长,加之新的伤口处理和护理方法的出现,以及非织造布技术、复合整理工艺的发展和新型纤维的广泛应用,让非织造布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提供体贴入微的医护应用。又由于环保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可降解、可冲散性和可堆肥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一次性非织造医卫材料国际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
“虽然我国医用敷料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稳定市场份额,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的抗压和承受风险能力,但是随着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饱和以及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我国现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院、诊所、病床和从业就诊人员,为医疗用纺织品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国内市场仍将是医用纺织品的重要市场,企业需重视跨部门、行业协调,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组织活动,提早布局国内市场。” 李陵申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建勇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近年来,生物医用纺织品材料的品种不断创新、数量不断增长、应用不断拓展、概念不断延伸。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国际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三方面态势:一是注重开发新型高技术纤维原材料,例如功能纤维材料优化设计、特殊纺丝成型技术及结构调整、新型生物基纤维制备、纳米纤维基生物材料的开发;二是加强纺织技术与各类新技术交叉融合,例如新一代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先进制造技术和材料复合技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造器官等;三是加快各种智能医疗用品,例如人体微环境响应性材料、组织再生功能材料及分子识辨功能材料的开发。
目前,我国高端医用产品依赖进口严重,国内同类产品仍处于跟踪研发阶段,在生物相容性、功能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具体来看,国内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发展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体外装置用纺织材料应用发展缓慢;二是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低;三是产品标准制定和规范严重滞后。
在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方面,应加强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前沿基础研究,提升我国高端生物医用纺织品原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完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研发、检测评价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
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施楣梧医用工作服功能性面料获突破
纺织与医疗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两种医用工作服的功能性面料上有所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两项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性、舒适性和美感的新技术。
首先是白色工作服面料,其最大难题是轻薄面料的视觉遮蔽的问题,医疗工作者的白色工作服面临“厚”与“透”的两难选择,可以通过施加高折射率粉体、异形截面、降低纤维细度和纱线细度、布孔弯曲等方式来提升白色工作服的透气性。新研发出的薄型防透面料视觉遮蔽性能要优于普通的冬季“白大褂”。经北京阜外医院、地坛医院、武警总医院试穿,对视觉遮蔽效果满意度达96.4%。
其次则是绿色手术服面料,其面临着吸湿排汗性能与病员体液反向渗入的难题,建议使用静电控制下的气助喷雾法改善面料功能。可在绿色手术服面料上进行拒水剂的点状施加,实现单向倒湿功能,于手术服内测表面形成大量的毛细通道,使汗液可以沿织物法向快速输出,而手术服外侧接触病员体液时,不能反向慎入到手术服内侧。气助喷雾法制备的绿色手术服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手感风格,可对普通手术服面料进行单向导湿加工,目前国内外无类似专利。经阜外医院等医疗单位使用,对单向倒湿效果的满意率达76.6%。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李劲松防护服技术标准亟待建立
目前,在临床传染病诊断、救治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没有系统、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可以执行,医护人员存在着较大的医院感染风险。
通常,烈性传染病救治时医务人员防护有两条途径:一是医学防护,即通过疫苗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但这条途径难以做到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护;二是个人防护,即通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达到对诊断和救治过程中的人员防护目的,这种防护途径对已有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现今,我国临床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主要有防护服、防护口罩、眼罩、手套、正压防护服。防护服面料一般为纯棉布、非织造布、混合布料等。我国防护服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透气性较差:穿着不舒服、时间长了易出汗;二是抗液体渗透性差: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易导致感染;三是抗气溶胶渗透性差:微生物气溶胶易穿透导致感染;四是抗菌性能差:表面附着的微生物易引起医院性感染;五是抗静电性能差:对医疗仪器设备有影响。
此外,在标准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医用防护服的相关技术标准,包括抗菌、抗渗透、抗静电等,医用防护服性能测试标准也没有,这些都亟待建立。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黄庆 PGA纤维技术任务有三
目前将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可降解聚合材料与天然大分子蛋白物质相结合是开发新型组织工程支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并且易于编织成形的PGA长丝进行编织。作为真皮替代物骨架,编织物具有有序且稳定的结构和较大的内部空间,并且通过改变编织物的几何参数可以获得需要的机械强度,是构架强化型胶原基支架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
现今PGA纤维的技术任务有三:一是基于可吸收医用纤维应用的需求,对纤维成形过程中对PGA/PGLA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二是自主开发的低速高倍纺丝牵伸一步法纺丝制造技术,可以根据产品的要求通过控制纤维中大分子的结晶与取向结构,调控PGA/PGLA纤维的性能。三是形成PGA/PGLA纤维熔融纺丝的成套产业化工程技术。
英国利兹大学博士 王晓东医用创面敷料发生划时代变化
随着对创面愈合过程的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创面愈合过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导致了医用创面敷料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今天,新型的创面护理用敷料相对于早期而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多种不同性能的医用敷料可供临床护理人员选用。
现在伤口布料中应用最好的是海藻酸钙,其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海藻酸钠,转换成海藻酸钙做成海藻纤维,再做成非织造布继而形成敷料。其优点是保湿吸湿、伤口吻合性好,由于其具有钙离子,因此还可以止血。发展较快的还有壳聚糖,其也具有止血能力,但由于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的,因此还要注意是否具有动物病毒等问题。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龚医用复合材料性能改进是重点
医用复合材料是材料学、医学、化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具有诊断、修复、增加机体功能的特点,其研究在矫正外科、心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我国在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上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在产业化方面还相对薄弱,“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入5.1亿元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针对医用复合材料生物功能性、相容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可加工性,从化学机理上对现有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性能进行改进和提升,是未来医用复合材料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点。预计在未来20年内,以生物医用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器官和组织将代替现有的常规生物医用材料和植入器械,成为未来的主流产品。此外,另外一个发展的重点则是对现有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改进和提升。
南海必得福:国内医疗防护领域未开放
全中国第一件经过美国检验的防埃博拉病毒手术服,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防护服等,都是出自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之手。
2006年,看中医用非织造布的高门槛与广阔空间,公司董事长邓伟其开始切入医用耗材深加工领域,并谋划中游的医用无纺布生产。4年后,第一条美国SMMMS医用基布生产线到位,开始安装、调试,以及漫长的产品FDA认证检验,直到2013年,医用基布才通过认证得以正式生产,在全球销售。从谈判、引入设备,到最后通过认证、产品上市,前后花了3年半的时间,耗资大概2.3亿元。不过邓伟其认为这笔投资很值。
邓伟其认为,目前国内医疗防护领域还没有开放。不少发达国家,如澳洲最好的医院,其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用品几乎全以医用非织造布为基材,抑菌效果好且由于是一次性用品,有效降低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但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单位,从医生、护士到病人的穿着,到病床床上用品等,都是传统的纺织制品,以棉为主,反复清洗、消毒、使用,不仅存在二次感染风险,且其清洗、消毒等费用,已经足以支付同样用途的一次性医疗防护用品。
“我们一直在等这一领域完全开放,为此,必得福在过去数年不仅发力医用非织造布的生产制造及深加工环节,更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修订与编写,包括已经通过审定的《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机械术语》等。” 邓伟其说。
稳健医疗集团:品牌影响力还须加强
稳健医疗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医用敷料生产和出口企业,有着十几年医疗产品外贸经验的集团董事长李建全很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技术够硬,品牌的无形价值对企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注重公司品牌的建设。
目前,稳健旗下拥有“WINNER”和“PurCotton”两大品牌。“WINNER”是稳健集团自创立之初就一直在经营的品牌,其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影响力,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底,稳健做出了“医转民”的战略决定,“PurCotton全棉时代”应运而生。其以“医学贴近生活,全棉呵护健康”为核心理念,采用100%天然棉花作为原料,研发生产健康、舒适、安全、亲肤的高端日常护理和家居生活用品。“2014年全年PurCotton销售呈100%增长态势,受春节影响,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了90%。”李建全信心满满。
在谈起企业目前的困难时,李建全表示,自己的产品均是采用棉花制作的,比如全棉水刺非织造布,这一产品是以天然棉花为基础原料,不仅使用舒适还可100%降解。“用其替代化纤非织造布和纱布系列产品,不仅为社会环保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产品成本较常规医用原料还有所下降,但很多消费者对棉花以及我们的产品并不了解,使得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受阻,因此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十分必要。”他说。
九江樵江科技园:高端路线或是突破口
广东南海九江镇于去年获授“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称号,该基地位于九江樵江科技园内。基地按功能及开发周期划分为两期,总占地约170万平方米。目前,基地已经有PGI、必得福、兰笛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进驻。
对于今后的规划,据九江镇党委书记梁觉聪介绍,九江将以现有的中游产业链生产基地为基础,进一步强链补链,重点引入医卫用产品的下游成品企业,并向生活用产品、功能性产品拓展。“九江的目标是,争取将基地打造成为年产值超60亿元,中国最大、全球具影响力的医卫用非织造产品及生活用纸品集聚基地。未来在九江,非织造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都可以找到。”
梁觉聪说,除了樵江科技园主攻医卫及生活用产品外,九江西部还将打造年产值超40亿元的临港国际产业社区项目,主攻工业用非织造产品及生产装备,重点面向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自动化智能装备等国内外中小型项目进行招商,构筑非织造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谈及医卫用纺织品目前的问题时,梁觉聪表示,在医卫用纺织品方面,由于居民收入水平、医疗体制、采购方式、用户习惯等问题制约,医疗用非织造布在国内医院尚未普及,产品仍以出口为主。但生活用非织造布产品国内的市场渗透率较高,且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除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出力解决,单从企业自身方面来说,还应避开同质化竞争,加强研发能力,向高端产品靠拢,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说。
记者手记
问题多并不可怕
整篇专题赘述最多的便是医卫用纺织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其实我最想说,问题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发现不了问题,以及发现问题后却不解决。
在这里我想再说说欧美医用非织造布为何发展如此迅速,除了文中提到的关于新标准的制定,欧美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是整体行业的促进。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规定,外科手术服及面罩、手术洞巾及其附件都是医疗器材,其内容符合FDA规定,应具备对因职业而接触血液感染性病原者的防护功能,以减少污染。二是新技术为有效治疗提供良好平台。例如:CPTs(定制手术包)包括各种手术需要的用品,可满足临床需求,个性化定制,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提供职业防护,更符合现代医卫防护领域要求。三是成本问题。提倡使用一次性医卫用纺织品,以减少物品处置费用,不用重复消毒产品,大大降低废水排放,使得能源可以循环再利用。
总而言之,我国医卫用纺织品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其开发前景是超乎想象的。因此对于行业已发现的问题,我们还应逐一击破,从而实现医卫用纺织品的国产化。(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