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外出务工的贵州毛南族乡村子弟实地考察与分析,了解外出务工的缘由、外出务工者的现状、外出务工引发的问题等实际状况,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贵州;毛南族;外出务工;实况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284-03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级课题《外出务工潮背景下民族乡村治理研究——以贵州毛南族地区为线索》(201407);贵州省黔南州州级理论创新课题《贵州毛南族乡村治理困境研究》(201502)。
作者简介
李小红(1976-),男,河北怀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民族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01
毛南族是贵州世居民族之一,该民族主要聚居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独山、惠水三县境内,其中平塘县最多,该县该族人约占贵州毛南族总人口的90%以上。21世纪之前,贵州乡村毛南人的生计基本依赖传统农耕经济,即以农业为主业,辅之以家庭养殖业及其他家庭副业[1-3]。21世纪初,外出务工大潮席卷贵州毛南乡村。短短数载,现代务工经济迅速取代传统农耕经济,成为毛南人生产生活的坚实支柱。在学术界,涉及贵州毛南族外出务工的研究,除笔者4篇拙作外尚无引起他人关注[4-7]。笔者尝试从外出务工的缘由、外出务工者的现状、外出务工引发的问题三个方面探索该族外出务工的实况,并对其中引发的问题提出务实对策,旨在引起社会对外出务工的深度关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健康利用探寻一条长久之路。
1外出务工的原因
在外出务工之前,毛南族乡民的糊口之业基本为家庭式种植业和家庭式养殖业相结合的混合型小农经济。这种数千年来中国式的农家经营之道,存在着以下三种难解之题。
1.1耕地人均占有量可怜且逐年下降
人均资源匮乏是当代中国的一大特色,尤其地处云贵高原崎岖山区的毛南村寨,人均耕地更是少得可怜,尚不足667 m2。就是这么点人均资源,还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各种建设用地的刚性增长而日益减少。此难题在当代基本是一个无解之题。
1.2耕地质量整体不高且缺乏保障
毛南村寨的耕地大部分散布于丘陵坡地,小部分密布于河谷盆地。这种耕地布局使得靠天吃饭成为绝对主流,也使得原本有限的水利投资几乎变得无足轻重。在成本与收益的现实博弈面前,此难题的解决在当代相当棘手。
1.3农业基本丧失致富功能
农业在我国战略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从业者事实上一直低人一等。就毛南族乡民每年总体收入而言,年景好时维持温饱外略有余,年景不好时温饱都是个问题。凭借现有的耕地解决温饱尚属不易,发家致富自然流于空谈。此难题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上述三种难题使得毛南族青壮劳动力对在家经营农业彻底失去了兴趣甚至耐心。当新的选择摆在面前时,外出务工顺理成章成了该族的主流选择。
2外出务工者的现状
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乡村人获取了叩开城市大门的便利,毛南族青壮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寻梦。笔者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务工地域五个要素来阐析该族外出务工者的现实状况。
2.1年龄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年龄大致集中于18~50岁,此年龄段的人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是乡村最主要的劳动力。此年龄段者年富力强,外出务工活路广。不足18岁者,正处于国家强制义务教育阶段或初中毕业后短暂在家闲赋阶段。大于50岁者,或是因为其体能已明显不符合务工所需,除少数有一技之长者外,其余不得不返回故里务农。或是因为其子女辈已婚后生育子女,孙辈需照顾,自己回家代替子女辈照顾孙辈,以换取更年轻的子女辈——新生代农民工安心外出务工,以此获取更合理的家庭总收益。
2.2性别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中男性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越明显。但18~25岁与30~40岁之间,男女比例差距不明显。这是因为除去男女人数的实际差异外,在18~25岁之间,所有初中毕业又未能升学者,在家大约闲赋一年有余便会外出务工,男女概莫能外。在30~40岁之间,婚后女性等到小孩大约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便托付与家中老人,夫妻又双双外出务工。25~30岁的女性属于婚后抚育年幼子女时期,40~50岁的女性体力下降明显,外出务工活路日益狭窄,这两个年龄段男性远远大于女性。
2.3文化程度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占多数,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者次之,约占20%;小学文化程度者再次之,约占15%;半文盲者极少,约占5%。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出生者,基本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者,小学文化程度居多,少部分为半文盲。这两个时期之间出生者,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均有,初中与高中程度者占多数且不相上下。按常理,在一个正常的国度持续和平的环境下,每代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应该是逐步提高的。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生者确实符合此常理。但20世纪90年代出生者却出现小小的逆转,初中文化程度逆袭呈压倒性优势,个中缘由不外乎大学毕业生失去天子骄子的光环,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的理想破灭,再加上21世纪初国家城市化战略规划的实施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以及体脑劳动收入的缩小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暴涨的诱惑所致。农家子弟读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考大学做准备,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使得读高中变得没有必要。读小学为了能识文断字,不能不读;读初中属于国家强制就读,不得不读;读高中为了圆大学梦,跳出贫寒的农村,可在现实面前却变得可有可无。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不敢浪费本不富裕的家底,更没有魄力去为理想而冒险,现实逼得农民不得不考量读书的潛在的收益。
2.4职业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基本从事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职业,其中约90%是建筑业及与其密切关联的职业和流水线作业的职业,这些职业要么脏、累、险,要么收入太低。务工者之所以选择这些职业,一是因为职业的本身要求。这些职业对从事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基本上属于重复性流程作业,经简单的培训后便可上岗,短期内便可成为熟练工。二是因为人际关系网的局限。务工者离开父辈及自己经营多年的人际关系网,来到陌生的城市谋生,旧的关系网此时失效,新的关系网一时很难建立,缺乏人脉的积累,在排外氛围浓厚的城市立足实属不易。城市人想要的职业自然就轮不到无依无靠的外地人,何况人脉天然就严重缺乏的务工者。所以外地务工者不具备与本地城市人竞争的实力,只能选择城市人挑剩下的职业。当然,这些职业要么对体力有很高的要求,要么对耐力有很高的要求,从事时间越久对身心健康损害越大。随着务工者年龄的增大,不得不逐步变换相对要求低些的职业,直至在城市再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后拖着一身病痛黯然回乡。另外,比如像建筑业之类的职业流动性很大,务工者很难在一个城市长期呆下去,不得不经常东奔西走,缺乏职业稳定性。其交际圈几乎一直限于原有的老乡内部,难以扩大交际面,更无法与暂居的城市搭上关系,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状况,生活比较苦闷。
2.5务工地域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中聚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城镇者约占70%,分散于贵州省内城市者约占20%,辗转于周边城镇者约10%。由于我国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战略规划,东西部社会发展差距很大,东富西贫格局已经固化,尤其是位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贫困化。务工者就地务工很不现实,“孔雀东南飞”或“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成了当代大部分毛南人生活奔波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城乡二元化是外出务工的根本动因,孔雀东南飞就是外出务工的现实选择。务工者远赴他乡劳作,临时工的身份无法定节假日可享受,再因时间和路途成本的考量,每年仅得年关回家甚至数年不得回家。家中诸事无法直面料理,亲情、爱情、友情日趋淡化,引发了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毛南族外出务工者生存现状的阐述,以及现状成因的适度挖掘,已经促使诸多明显甚至不明显的问题开始一一浮出水面。这些前所未遇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国人不得不开始考量外出务工这一当前明智选择的真正得与失。
3外出务工引发的问题
任何社会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问题,外出务工行为亦然。毛南族乡民外出务工引发的问题多多,笔者择其影响重大者简述如下。
3.1赡养问题
即老无所养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现实所需,务工者一般年末才能回家探视父母。这样,70岁左右的大齡老人的养老难题开始纳入村民重点关注话题。物质赡养在毛南村寨基本上不再成为问题,但精神赡养困难重重。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与当代现实生话方式的冲突,成为该族遭遇者和即将遭遇者的一大困扰。随着年轻一代婚育年龄的推迟,父子两代年龄差距的扩大,这一困扰将更加严重。
3.2抚育问题
即幼无所育问题。由于中青年父母常年在外为生活奔波,子女的养育职责只能托付给在家老人。在情感交流方面,父母除了金钱补偿和电话联系外,与子女的直面交流机会甚少,导致两者之间隔阂很深,父母在子女内心深处已经符号化,这必然影响日后两者的关系。在教育方面,父母在外自然无法顾及,在家老人文化素养低也有心无力,加上中国式的隔代亲恶习搅局,使得子女在知识获取尤其是道德修养方面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本该健康的成长历程。
3.3婚姻问题
即已婚夫妻离异和未婚男青年难以婚配问题。由于男女因生理差异导致的擅长工种的不同,毛南族务工夫妻事实上长期处于分居状况。情感的落寞、职业的艰辛、诱惑的纷扰往往成为夫妻离异的关键诱因,尤其对于缺乏粘合剂的年轻夫妻更是致命的杀手锏,因务工而离婚的悖论开始让村民纠结。大量本地女青年外出务工并落根他乡,使得经济相对落后的毛南村寨的男青年的择偶选择越来越艰难。大龄未婚男士开始出现,隐性大龄未婚男士也潜在不少。外出务工是祸是福在男女两性间的答案开始迥异,婚姻难题成为该族外出务工引发的新的一大困扰。
3.4文化传承问题
即民族文化传承断代问题。青壮年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本民族独特文化的态度决定了该族文化的生命力度。由于该族大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毛南村寨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无法参与,导致文化代际传承乏力。又因在外长期生活所需,不经意间文化认同发生偏移,民族特质退色。文化传承逐步丧失中坚力量,空壳民族开始形成。外出务工对于延续数千年之久的毛南文化现今给予了致命一击,文化传承断代已成时人共识。
3.5农业生产问题
即乡村农业衰败问题。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是个偏重体力的职业,青壮劳动力是该职业的主力军。由于毛南村寨大部分农业主力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的重担便转移到在家的老弱身上,生产不得不趋于粗放化。粗放化的经营方式,使得该族农业生产率低下,粮食总产量直线下滑,甚至部分家庭尚需外购粮食以补食粮不足。农业在绝大多数家庭沦为副业,这是该族农业整体呈现衰败景象的现实写照。
3.6乡村治安问题
即乡村治安恶化问题。我国乡村治安一直主要依赖乡村自卫力量维系,而青壮年是自卫力量的牢固磐石。由于毛南村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自卫磐石抽空,原本良好的治安状况开始发生变化。道德教化的失效、贫富差距的嫉恨、防治力量的真空,使得当地小偷小摸频发,恶性刑事案件也时有发生。原本纯朴、恬静的毛南村寨也在躁动不安的时代氛围中失去免疫力。乡村治安的恶化虽然社会媒体报道不足,但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3.7农村复兴问题
即农村复兴无望问题。任何领域的复兴都需要充足人才的坚定支撑,原本人才匮乏的农村复兴更是如此。过去的数十年,对于渴望已久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外边的引不来,自家的又留不住,毛南村寨复兴动力严重不足。
以上七大问题,是当前毛南族外出务工引发的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难题。在问题初现尚未恶化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失为明智之举。
4外出务工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七大问题,政府即使重视,在短期内也很难给予解决;如果不重视,最终只会积重难返。现在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缓解,后经缜密布局最终化解之。笔者提出如下缓解问题的对策。
4.1赡养问题
一是设立并增加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男女年满60周岁即可领取,标准为略高于当地基本温饱线水平,享受基本国民待遇。二是设立并增加农村医疗保障基金,人人得以享有,范围涵盖所有疾病,报销比例因病而异并因时调整。三是建立并完善城市公有医疗机构定期下乡制度,免费体检。
4.2抚育问题
一是建立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的教育体制,中止目前的并校风潮,让乡村子弟就村就近上学。二是专设乡村从教津贴,留住并吸引优秀师资。三是在城市专设民工子弟学校,抽调附近学校优秀师资兼职,以便于务工父母监督子女学习。
4.3婚姻问题
一是在城市专设务工夫妻廉价公寓,协助夫妻在一起务工。二是切实落实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制度,提倡乡村子弟就读职业高中,以增加就业竞争实力。
4.4文化传承问题
一是实施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工程,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增设民族文化课程,奠定文化传承根基。二是举办和宣传各类民族文化节,督促高校相关课程开设及课题申报,并专设民族文化研究基金。
4.5农业生产问题
推广农业股份公司,鼓励乡民将土地入股,交与种植能手专营。
4.6乡村治安问题
在村委会专设警务室,由固定民警和轮换民警构成,同时组建联防队,加强乡村治安力量。
4.7农村复兴问题
设立农村创业专项贷款,鼓励乡村精英留乡创业。
毛南村寨外出务工的实况,只是贵州数千少数民族村寨的缩影,同时也是我国数十万乡村的真实写照。希望以该文为契机,激发起国人对乡村,尤其是贵州偏远少数民族乡村的应有關注,通盘规划中国复兴梦。
毛南村寨外出务工的实况,只是贵州数千少数民族村寨的缩影,同时也是我国数十万乡村的真实写照。希望以该文为契机,激发起国人对乡村,尤其是贵州偏远少数民族乡村的应有关注,通盘规划中国复兴梦。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平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塘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十一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 发展专项(2006-2010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 邹洪涛,杨正举.贵州毛南族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
[4] 李小红.贵州毛南族农业生产现状考察——以上茂村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16-20.
[5] 李小红.贵州毛南族农业生产实况及困境考察——以上茂村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2014(3):104-107.
[6] 李小红.当代贵州毛南族家庭生产功能变迁考察[J].凯里学院学报,2014(4):48-51.
[7] 李小红.贵州毛南族农民外出务工困境考察——以贵州省平塘县上茂村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