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馆在群众声乐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情感”等弊端,为此,我们认为对群众进行声乐培训既要吸收传统培训法的长处,发挥教师的特长,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多媒体运用等方式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文化馆;声乐;培训;探索;创新
文化部《文化馆、站工作条例》规定:“组织和辅助群众业余艺术活动是文化馆、站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作为文化馆的声乐辅导老师,我们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群众,需要认真履行职责,用心、用情、用能地辅导群众,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从教师到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同时群众的审美能力也在提高,对各类艺术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在此情况下,群众声乐的培训除了依赖传统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外,还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不断深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文化馆传统声乐培训法的长处与缺陷
目前,根据国家的政策,文化馆的艺术培训都是免费的。通过开办免费艺术培训活动,不仅培训老师的专业授课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受培训的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也有人认为,文化馆的免费艺术培训从开办到推广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面对一些对艺术项目课程一无所知、而且兴趣较大的中老年学生来说,辅导内容因为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反而不能讲解得深入全面,辅导老师专业水平的发挥提高受到很大的影响,专业能力有所下降。
传统群众声乐理论培训,一般是口传心授。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理论,学生在下面用心倾听。这种方式被很多人称为“灌输式”培训,或“填鸭式”培训,反对者说这种方式缺乏互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但反观之,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客观评价一下这种培训法,也是有其长处的。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发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群众声乐培训,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声乐理论,那么在实践中,也很难用精准的声乐语言指导学生的声乐动作;反之,学生如果缺乏理论知识,那么对所学声乐的理解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动作形式,而不能深刻理解声乐内涵,也就无法用肢体语言展现声乐的精神特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也被很多教师所推崇的传统培训法:实践法。这一派过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是没错的。但如果一切都依靠实践,那么,人类的知识似乎就不需要积累和传承了,我们也只需重复实践就可以了。有些教师也认为需要理论指导,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却过分强调技巧训练,结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对教师的动作一知半解,或强制性记忆,或片面理解,一旦让他们谈自己对声乐的见解,他们就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了。
因此,对待传统培训法,我们不能一概否定。过分强调理论或者实践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培训法的创新,需要我们既吸收传统培训法的长处,又要顺应时代发展,使培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群众声乐培训法的创新
群众声乐培训法的创新,需要我们尊重培训规律,尊重艺术实践规律,对传统培训法有吸收,有突破,不能盲目求新求异。
(一)群众声乐培训的理论要通史与专史结合
群众声乐的培训既要有通史类的讲述,有利于学生梳理舞音乐的发展历史,把握中国声乐的整体特征;也要有专史的讲述,使学生对声乐有深入的认识,进而更加专业地练习自己所学习和喜爱的歌曲。
以辽南民歌为例,我们不仅要学生了解民歌,尤其是东北民歌的发展历史,了解其源流与演变,还要了解其基本特征。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并流传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动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其表现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汉族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总体特征是“活”“俏”“浪”“逗”,风格诙谐、风趣、幽默。
我们再看辽南民歌的专史。辽南民歌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过来的影调戏,以及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等因素,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
有了民歌的基本理论为起点,我们再理解辽南民歌的历史与特征也就不是很难了,而且通过比较,对辽南民歌的地方特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群众声乐培训要“共性”与“个性”共存
群众声乐培训中,有的老师在培训中经常过分强调某类歌
曲的个性与民族特征,事实上每个民族的声乐在定型之后,也不是完全排斥其它的声乐内容及形式,而是在保留自己的核心与独有的精神内涵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它声乐的精髓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声乐样式与内容更加丰富。辽南民歌就是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过来的影调戏,以及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等因素形成的,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
(三)声乐培训可以适当应用多媒体培训法
作为群众声乐的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会运用新技术来丰富培训内容。理论课上,老师在讲到某一歌曲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文字背后更多的内容,小到一个音符的剖析;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让学员把握歌曲的情感。
总之,文化馆开展声乐培训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丰富有效,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群众需要。
作者简介:王园(1982—),女,辽宁阜新人,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大连市职工文联音乐舞蹈家协会秘书长,大连工人文化宫文艺干事。